第568章 老表(3 / 6)

穿在1977 狸猫换银子 4154 字 3天前

必须受华侨教育,通晓华语,认识华文,确立起为华侨之身份。」

    辛亥革命前后,南洋的侨校从零到数百所丶再到遍地开花,仅马来西亚(含新加坡)就有15万侨校学生,印尼也有5万馀人,整个南洋范围内,侨校达2500多所。

    通过侨校,不仅培养了华侨子弟丶继承中华文化,更让这些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根」在哪里,进而去关注危机四伏的祖国,并通过学习丶掌握能够报效国家的本领。

    而这些可以称为「侨二代」丶「侨三代」乃至「侨N代」,有些甚至连自己的爷爷都不曾踏上过祖国土地丶更别说自己的华侨学生们,俨然以华人自居,视祖国为家乡丶自己为炎黄子孙。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不仅捐钱捐物,还积极「捐人」。

    战争期间,累计共有4万多华侨回国参战,其中南洋华侨占了绝大多数,约4万多人,美洲和澳洲华侨约有1000多人。

    其中共3200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广为人知的典型。

    这些人大多数从未踏足过祖国的土地,连祖国是什麽样子都不清楚,但是听到号召丶纷纷响应,最小的甚至还不满13岁。

    1935年12月,上海首演的抗日戏剧《回春之曲》,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南洋华侨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的故事。

    其中田汉和聂耳合作的插曲《告别南洋》,引得无数人为之泪目。

    「再会吧,南洋!

    你海波绿,

    海云长,

    你是我们第二故乡。

    我们民族的血汗,

    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

    再会吧,南洋!

    你椰子肥,

    豆蔻香,

    你受着自然丰富的供养,

    但是在帝国主义的剥削下,

    千百万被压迫着都闹着饥荒。

    ……

    再会吧,南洋!

    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

    血流着黑龙江。

    这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别了吧,我们第二故乡,

    我们要去争取这一线光明的希望。」

    ……

    所以说,如果周家子女从小在华侨学校接受教育,那麽对祖国充满感情丶回国效力,完全是合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