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9章 展才是硬道理(2 / 4)

/p>

他目光如炬,直指北方:“边镇空虚,岂能安心招募南北壮丁,授田戍边屯民即戍卒,春耕秋狩、冬防夏训,既保疆土,又促融合,此为守边之本!”

“其三,建材官武库,锻造震敌利器。”

张骏拳掌相击,声音回荡:“无利器,何以御敌”

他一席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听得人心里都跟着热。

不少茶客被他气势所折服,连连点头。

林向安总结了这位北方士子的观点,立意高远,切中强国之本,无外乎三大支柱——经济、边防、军事。

他提出的三条对策,战略层面很有针对性,是一条“实干强国”

的路线。

说白了,就是搞基建、稳边防、抓军备。

思路没错,格局也够,但放在当下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下,要真推行起来,怕是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搞不好就是劳民伤财,民怨四起,历史上也不是没出过这事。

可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张骏之后,轮到晋阳士子李岩登场。

他年纪最长,气场也最稳,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

他缓缓开口,语气不急不缓:

“二位仁兄所言极是,文教可固根基,漕运通则国脉活,皆是济世之方。”

他环视前两位献策者,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接着道:

“不过南北如织锦,若要织得好,还得有一只稳妥的中枢之梭。

学生之策,便是从中枢着手,经纬有度,谋定后动。”

“一是定规制,为中枢储才、任官提供南北均衡之制。

科举改革,确保南北并取南北官员须异地任职打破地域壁垒”

“二是畅言路,路使中枢决策有据不为偏听所蔽专审转呈地方奏章保下情上达”

“三可聚英才,广纳南北智识,供中枢采择实用京师岁开‘经世讲坛’,邀南北大儒、干吏专论漕运、边贸、教化等实务难题”

李岩的思路没错,条理清晰,方向也对,只是他说话太过平稳,语气平平,缺乏起伏。

一般人听着容易走神,提不起兴趣。

不过老太史和几位退休官员倒是频频点头,显然听进去了。

整体听完,林向安感觉这位的思路最符合,不过因为李岩的形象和语气,受到影响,导致现场反响平平。

他这番主张,核心就在三点:改制度、通信息、聚人才。

这背后需要一个然、中立、强势的“中枢”

来主导改革,能不受地方和利益集团干扰,稳步推进。

但问题也恰恰在这儿。

现实中,皇帝本身就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

他要平衡勋贵、宦官、文官三方,顾忌重重。

而内阁没有实权,又得靠皇权背书,很多事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更别提这种改革直接触动南北官僚体系和地方豪强的根本利益,一旦推行,必然激起反弹。

所以说,这类制度设计听起来合理,落地却难。

“南北平衡”

表面上看是个治理难题,实质上是权力分配的博弈。

说到底,不是技术活,是血肉之争。

历史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不管是那种官僚制度,说到底就两句话:

展才是硬道理。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经济、科技、军事三者必须齐头并进。

哪一块掉链子,国家都难稳。

而这一切的根本,归根结底还是两个字:教育和人才。

这正是林向安准备演讲的核心。

不过在讲这个之前,他清楚得很,得先调调气氛。

连着听了三位士子的策论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