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得意,“我现在有还能背出来,你听着啊:子曾子曰……”
他竟真的即兴来了一段贯口,虽然发音带着明显的港味,但吐字清晰,节奏感十足,看得出是下过苦功的。
“龙叔,您背的这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里引用的版本吧?”
顾清听完,有些哭笑不得地指出。
这段背诵绕口诀,是民国时期的教书先生经常使用的。
而陈龙大哥的师傅的确是那个时期的人。
“哇!对对对!就是朱熹的那个…那个什么注!”
陈龙大哥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遇到了知音,激动地一拍桌子,对着顾清就竖起了大拇指,嘴里不住地发出“哇哇”的惊叹声,
眼神里的喜爱和欣赏几乎要溢出来,“顾清你是真的懂!
上次我参加马爷和窦文滔的那个节目,我背这段,他们都没听出来是哪一版的,利害!太厉害了!”
此刻的陈龙大哥,看着顾清的眼神充满了喜爱,恨不得这就是自家的崽呀。
顾清身上那种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却又丝毫不显迂腐,
同时眉清目秀、光彩照人的气质,简直完美契合了他心目中对于“文化人”兼“优秀后辈”的所有想象。
他羡慕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心中暗自感慨:要不是自己年纪太大,顾清又年纪太轻,辈分和时代都不同了,
搁他年轻时在港娱的那个环境里,他真想当场认下这个“干儿子”。
在那个年代,圈内认干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用于巩固关系、互相提携,
陈龙大哥自己就认过几位对他有提携之恩的业界大佬做干爹。
“对了龙叔,您刚才说要找我聊的剧本……”
顾清被陈龙大哥那愈发炽热、宛如看“梦中情儿”的目光看得有些招架不住,赶紧轻咳一声,
将话题引回正事,以化解这微妙的尴尬。
“哦对对对!你看我,一高兴差点把正事忘了。”
陈龙大哥经提醒,一拍额头,恍然道,随即转向席间一位看起来气质较为文气、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杨子,把咱们写好的那个剧本拿过来,给顾清看看。”
那位被称作“杨子”的编剧连忙从随身包里拿出一份打印好的剧本,双手递给顾清,脸上带着温和甚至有些拘谨的笑容:“顾清老师,您好。
这是我根据大哥提供的思路,还有您之前聊的一些想法,初步整理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