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集记:楚风入秦土
咸阳市集的晨雾还没散透,东入口那方新立的木牌已被往来人潮围得严实。
樟木牌面打磨得光滑,墨字是秦斩让人找咸阳老木匠刻的,“灵活经营,保留地方特色,公平秤与地方习俗结合”
十八个字,每个笔画都透着股活气,不像之前官府贴的告示那样板着脸。
卖水果的王二蹲在木牌旁,正给刚卸车的梨过秤。
他这担子梨是从渭水南岸采的,个头像小拳头,黄澄澄的皮上还挂着晨露。
有穿粗布短打的汉子过来问价,王二手里的秤杆一翘,秤砣稳稳压在“一斤二两”
的星花上:“客官瞧仔细,咱这梨论斤卖,大的二十钱一斤,小的十五钱,您要送人防寒,选大的多汁;自家吃,小的更甜。”
汉子挑了五个大梨,铜钱“当啷”
落在竹筐里。
王二边找零边笑:“早先官差盯着,说按‘典范模板’得按个卖,大的小的一个价,结果好梨没人要,小梨没人买,我这担子梨能放坏一半。
还是楚地的法子好,如今每天能多赚百十来钱,家里娃的冬衣钱都有着落了!”
秦斩刚走到巷口,就听见王二的话。
他今日没穿官服,只着一身素色锦袍,混在人群里倒不扎眼。
顺着市集的青石板路往里走,两侧的摊位像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竹编的货架上摆得满满当当——楚地来的桑椹糕冒着热气,关中的臊子面在陶碗里泛着红油,西域的胡椒、安息香用皮囊装着,连岭南的荔枝干都能看见,用陶罐封得严实,标签上写着“楚地商船直运”
。
一阵甜香飘过来,秦斩不用看就知道是李婶的桑椹糕摊。
果然,转过街角,就见青布棚下围了一圈人,李婶正用竹刀把桑椹糕切成小块,给排队的人试吃。
她的桑椹糕跟在楚地时不一样,表层撒了层咸阳本地的白芝麻,糕体里掺了少量渭水蜜,吃起来少了点酸,多了点润。
“将军!
您来啦!”
李婶眼尖,一眼就看见秦斩,手里的竹刀都没放下,笑着招手,“您尝尝,我按咸阳人的口味改了方子,加了点蜜,他们都说比之前更合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