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有力:
“臣秦斩,谨奏陛下,楚地治理半载,虽初见成效,然隐患仍存。
臣思之再三,拟《楚地治理十策》,呈于陛下,望陛下圣裁……”
三、十策凝心血,一纸表忠心
烛火在书房里跳动,将秦斩的身影拉得很长,映在墙上,随着他握笔的动作轻轻晃动。
窗外的风声渐息,只剩下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
声,与偶尔砚台研磨的轻响。
秦斩写下的第一策,是“均田策”
。
楚地多旧贵族,兼并土地严重,许多百姓无田可种,只能沦为佃农,这也是楚地百姓对秦法抵触的原因之一。
他在策论中写道:“楚地旧族,多占良田万顷,百姓无立锥之地。
臣请陛下恩准,丈量楚地所有土地,按秦法‘授田制’,将无主之地分予百姓,旧族多余土地,按亩征税,既安民心,亦增国库。”
写这一条时,秦斩的笔尖顿了好几次。
他知道,这会触动楚地旧族的利益,甚至可能引来非议,但他更清楚,土地是百姓的根本,只有让百姓有田种,才能真正安定楚地。
第二策是“兴水利策”
。
淮河常年泛滥,楚地百姓深受其苦,他之前督修的运河,不仅能通漕运,还能引水灌溉。
在策论中,他详细规划了淮河沿岸的堤坝修缮计划,还有运河后续的延伸路线:“淮河为患,非一日之寒。
臣拟在淮河沿岸增修堤坝二十处,疏通支流十条,运河自寿春延伸至江东,既解水患,又通漕运,楚地粮草可直抵关中,秦楚联系更密。”
写到这里,他想起今早在运河工地,一个老民夫拉着他的手说:“侯爷,这河要是通了,俺们明年种的粮食,就能更快运到关中了,再也不用怕水淹了。”
那老民夫的手粗糙得像树皮,却带着真诚的温度,那一刻,他便知道,修水利这件事,做对了。
第三策是“整吏治策”
。
楚地旧吏多贪腐,秦廷派来的官吏又不熟悉楚地情况,导致政令不通。
他在策论中提出:“楚地官吏,当‘秦楚混编’,秦吏掌法,楚吏掌俗,相互监督,定期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