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问闻言,手中的笔顿了顿。
她看着阿石,又看了看周围其他学徒——他们有的正低头抄写,有的在讨论病例,眼底都带着求知的光。
她放下笔,走到案头,拿起一本新的竹简,在扉页上缓缓写下:“医者,察细微、辨病机,方为根本。”
墨汁在竹简上晕开,带着淡淡的竹香。
素问轻声道:“我哪有什么特殊的‘系统’,不过是看病时多问一句,多观察一分——看病患的面色,听他们的声音,问他们的生活习惯,再结合脉舌,才能辨准病机。
这医案集,不是让你们照着抄,是让你们知道,每个病患都是不同的,唯有细心、用心,才能治好病。”
夕阳透过窗棂,落在竹简上,“察细微、辨病机”
六个字被染得暖融融的。
学徒们围过来,看着扉页上的字,都默默记在心里。
阿石拿起笔,在自己抄录的医案末尾,也写下了这六个字,笔尖落下时,比以往更坚定了些。
接下来的日子,医案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除了“漳水疫症”
“骨疽”
“视神经萎缩”
,还加了“小儿积食”
“妇人痛经”
等常见病症,每个案例都写得详实,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反思。
传习所里的学徒们,不再只捧着《医官必读》死记硬背,而是常常拿着医案集,对照着书中的法理,讨论着每个案例的辨证思路。
有次,一个学徒遇到个咳嗽的病患,脉浮紧,舌苔薄白,本想按风寒咳嗽治,可想起医案里那个“寒包热”
的老妇人,便多问了一句:“你咳嗽时,有没有觉得嗓子疼?”
病患说有点疼,学徒便改了方子,用麻黄汤加少量石膏,果然一剂见效。
阿石也渐渐有了进步。
有次素问让他跟着看诊,一个老农说自己腰痛,阿石先看了他的舌苔——淡白,再搭脉——脉沉迟,又问:“您是不是冬天怕冷,夜里起夜多?”
老农点头,阿石便说:“您这是肾阳虚,该用金匮肾气丸。”
素问在一旁听着,笑着点头:“不错,学会察细微了。”
转眼一个月过去,医案集终于整理完毕。
素问将它装订成册,封皮用的是深蓝色的布,上面写着“传习所医案集”
五个字。
李伯翻着册子,感慨道:“有了《医官必读》讲法理,有了这医案集讲实践,咱们传习所的学徒,以后行医就有底气了。”
那日傍晚,传习所的院子里摆了张桌子,素问将医案集放在桌上,学徒们围在周围,轮流翻看。
夕阳下,竹简的墨香与药香交织在一起,阿石捧着册子,看着扉页上“医者,察细微、辨病机,方为根本”
那句话,忽然觉得,自己虽然腿脚不便,可只要能学好这些,将来也能像素问姑娘一样,做个能为百姓看病的好大夫。
素问看着大家专注的模样,心里也暖暖的。
她知道,这医案集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往后,还会有更多的病例被记录下来,更多的学徒会从这里学到行医的根本,而“察细微、辨病机”
这六个字,也会像一粒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芽,陪着他们走上行医的路。
夜风轻轻吹过,院子里的杜仲树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册医案集,也为这些年轻的医者,送上无声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