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量高,开采出来后要先砸碎,再送到冶炼炉里……”
老矿工的声音沙哑,却透着熟练。
秦斩心中感慨,这些百姓,既是大秦的根基,也是统一的力量。
回到邯郸时,已是傍晚。
军需官前来禀报,咸阳的回信到了。
秦斩连忙拆开奏折,上面写着秦王的批复:“赵地整军成效显着,准奏伐楚准备。
命秦斩为伐楚先锋,待铁矿开采稳定,粮草筹备充足后,即可挥师南下。
另派李斯前往赵地,协助处理民政,确保后方稳固。”
秦斩将奏折递给蒙恬,两人相视一笑。
伐楚的号角,即将吹响。
接下来的几日,赵地一片忙碌。
新兵营里,将士们的训练更加刻苦,刺杀声、呐喊声不绝于耳;铁矿场里,矿石源源不断地被开采出来,送往冶炼炉;粮道上,运输粮草的车队往来穿梭,确保各营供应充足。
秦斩每日都要巡查各营,查看训练情况,询问将士需求。
有士兵反映甲胄不合身,他立即让军需官重新测量尺寸,赶制新的甲胄;有矿工反映矿道内潮湿,他让人运来干草,铺在地面上防潮。
这日午后,秦斩正在中军帐中与蒙恬商议伐楚战术,亲卫来报,李斯已抵达邯郸。
秦斩连忙出帐迎接,李斯一身文官服饰,手中捧着一卷文书。
“秦将军,秦王命我来协助你处理赵地民政,确保伐楚期间后方无忧。”
李斯笑着说,递过文书,“这是咸阳送来的户籍名册,已将赵地百姓的户籍重新登记,便于管理赋税和徭役。”
秦斩接过文书,翻看了几页,只见上面记录详细,每户百姓的人口、田地、财产都清晰明了。
“有李大人相助,赵地的民政定能更加稳固。”
秦斩说道,“目前赵地百姓的赋税已按大秦律法调整,比之前赵国时减轻了三成,百姓们都很满意。
接下来,还需李大人牵头,在各县城设立学堂,教百姓识字,传播大秦的律法和文化。”
李斯点头:“将军放心,此事我已有计划。
明日便在邯郸设立个学堂,招募识字的儒生任教,后续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县城。”
两人走进中军帐,商议起伐楚的后勤保障。
“伐楚之战,路途遥远,粮道是关键。”
李斯说道,“我建议在赵地南部的边境设立粮仓,提前储备粮草,避免战时运输不及。
另外,可招募赵地的商人组建运输队,给予他们一定的赋税减免,让他们参与粮草运输,既节省军费,又能带动百姓收入。”
秦斩眼前一亮:“此计甚妙!
就按李大人说的办,明日便安排人联系赵地商人,商议运输事宜。”
夜幕降临,邯郸城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军备库的士兵还在巡逻,矿场的冶炼炉依旧火光冲天。
秦斩站在帐外,望着满天繁星,心中充满了期待。
伐楚之战,不仅是秦国统一的关键一步,更是他身为将领的使命。
他相信,有充足的军备,有团结的将士,有稳固的后方,大秦定能一举破楚,早日实现天下统一。
几日后,铁矿的批铁器打造完成。
秦斩亲自前往冶炼炉查看,铁匠们捧着刚出炉的铁剑,剑身闪着寒光,比之前的铁剑更加锋利。
“将军,按这个度,每月可打造一千五百柄铁剑、六千支弩箭,完全能满足军中需求。”
铁匠统领说道。
秦斩拿起一柄铁剑,挥剑斩断了旁边的粗木,满意地点头:“好!
尽快将这些铁器分到各营,让将士们熟悉新兵器的用法。”
与此同时,李斯已在邯郸设立了学堂,批招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