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铜漏在寂静的夜中滴答作响,如同一把钝刀,缓慢切割着满殿的沉默。
嬴政身着玄色冕服,端坐于龙椅之上,十二旒珠串垂落眼前,将他眼底的情绪遮得严严实实。
阶下两侧,文武百官垂而立,袍角扫过金砖地面的细微声响,在空旷的大殿里格外清晰。
“诸卿可知,今日召你们前来为何事?”
嬴政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特有的威严,穿透了殿内的凝滞。
丞相李斯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春秋正盛,却召集群臣议事,想必是为社稷长远计。
臣斗胆揣测,陛下或有意商议储君之事?”
此言一出,殿内的空气骤然紧绷。
储君之位空置多年,朝中早有议论,却无人敢在嬴政面前主动提及。
如今李斯挑明,不少官员悄悄抬眼,目光在皇子扶苏与胡亥的方向流转。
扶苏站在左侧前列,一身青色朝服衬得他面容温润,听到“储君”
二字,他眉头微蹙,上前一步道:“父皇,儿臣以为,如今大秦初定,北有匈奴未平,南有百越待抚,当以国事为重。
储君之事,可暂缓再议。”
他话音刚落,右侧的胡亥便急不可耐地出列,脸上带着几分刻意的恭顺:“皇兄此言差矣!
储君乃国之根本,早立储君,方能安定朝野人心,让百官各司其职,百姓安居乐业。
儿臣以为,父皇应当早做决断。”
胡亥话音刚落,中车府令赵高便上前附和:“胡亥公子所言极是。
陛下统一天下,创下万世基业,储君之位早定,方能确保大秦基业代代相传,不致生乱。”
赵高的话像是一颗石子投入水中,瞬间激起千层浪。
支持扶苏的官员纷纷开口,廷尉蒙毅朗声道:“扶苏公子仁厚,多年来辅佐陛下处理朝政,体恤百姓,又曾随蒙恬将军北击匈奴,深知军国大事。
论德行与能力,扶苏公子皆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蒙大人此言未免偏颇!”
郎中令王绾反驳道,“扶苏公子虽有仁名,却过于迂腐。
此前陛下推行焚书令,扶苏公子极力反对,险些动摇律法威严。
反观胡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