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好,"
蒙将军,你去点兵,我回府理些文书。
酉时在城门口汇合。
"
蒙恬点头应是,却在转身时低声道:"
廷尉,羌人不比老秦百姓,那神树是他们的命根子。
"
李斯没回头,只是抬手摆了摆。
他穿过渐渐散去的人群,见韩地少年还站在街角,怀里紧紧抱着陶罐。
少年身旁,老秦妇人正往他手里塞着什么,凑近了才看清,是块刚蒸好的麦饼。
回到廷尉府时,日头已过正午。
案头的竹简里,躺着淳于越昨夜递上的奏疏,墨迹淋漓地写着"
夷夏之防,不可不察"
。
李斯拿起笔,在奏疏边缘批注:"
夏变夷者,非焚其俗,乃化其心也。
"
书吏进来收拾行囊,见李斯正对着一幅陇西地图出神,地图上用朱砂标着羌人的八部聚居地。
"
廷尉,需不需要带些懂羌语的译官?"
"
要带。
"
李斯指尖点在狄道城的位置,"
再备三十匹帛,十瓮酒。
还有,把库房里那尊玉雕的牛拿上——羌人以牛为神,或许用得上。
"
书吏愣了愣,还是躬身应下。
窗外的蝉鸣突然响起,一声声蝉鸣里,李斯仿佛又听见赵二家的哀乐,听见韩地少年的哽咽,听见老郑都尉咳血的声音。
他想起始皇帝说的"
时变异也"
,忽然明白,这变法从来不是砸烂旧俗的坛坛罐罐,而是要在那些坛罐的碎片里,拼出一个能盛得下天下人的新容器。
酉时的咸阳城门,蒙恬的轻骑已列成方阵。
李斯的车驾刚到,就见赵二穿着孝服跑来,手里捧着个陶瓮。
"
廷尉,这是我爹酿的米酒,埋在地下五年了。
您带在路上,对付羌人或许用得上。
"
李斯接过陶瓮,沉甸甸的。
他掀开布塞,酒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漫出来,是老秦人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