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星河重建公约》里,每一条款都烙印着不同文明的智慧,像拼接宇宙的马赛克。
二、废墟上的星火
重建工作在千万个星域同时展开。
在赛洛斯七号,嬴政亲自带领一支混合编队——人族工程师架设反邪能立场,幽影族战士用暗物质涂层覆盖污染区,机械族的筑造蜂群则像银色的潮水,在地表堆砌出新的城市骨架。
“始皇帝,看这里!”
一个年轻的人族工程师指着探测仪,屏幕上跳动着绿色的生命信号,“苔原族的‘复苏孢子’在岩层下萌了!”
不远处,树裔族长老将手掌按在焦土上,根系中渗出的淡金色汁液渗入地面,瞬间催生出一片蕨类植物。
几个好奇的机械族斥候变形为小型勘探车,在植物间穿梭,将数据实时共享给所有重建队伍。
文化的碰撞在重建中随处可见。
当人族的“模块化城市”
遇上星灵族的“能量矩阵建筑”
,诞生了能自我修复的“光晶楼宇”
;机械族的逻辑算法与灵能族的梦境编织结合,开出能模拟不同种族生活习惯的“自适应居所”
。
甚至在饮食文化上,各族也开始尝试融合——氪星人的能量压缩食品被树裔族的生命精华调味,变成了能同时补充能量与精神力的“星髓点心”
。
冬儿带着他们的孩子巡视重建点时,常能看到不同种族的孩子在废墟上玩耍。
一个机械族的孩子正用零件拼装出幽影族的隐形斗篷模型,旁边的星灵族少女则用灵能为模型注入微光。
“爸爸以前总说,战争会让文明隔阂加深,”
孩子仰头看着冬儿,“可现在大家好像都成了一家人。”
冬儿抚摸着孩子的头,望向远处嬴政与上古遗族老者交谈的身影。
嬴政手中握着一块刻有华夏符文的玉简,上古遗族老者则展示着一枚蕴含宇宙原初能量的晶石,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符号在阳光下交相辉映。
三、共鸣中的新章
重建的第十个年头,中枢星宫举办了届“星河文化节”
。
来自三千文明的代表带来了各自的瑰宝:人族的《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