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不够。
于是,他动了大秦各地的能工巧匠,让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类似的替代材料。
工匠们不辞辛劳,翻山越岭,深入矿山、洞穴,探寻可能符合要求的矿石和材料。
有的工匠在深山老林中寻找了数月,风餐露宿;有的在危险的矿洞中挖掘,冒着生命危险。
经过一番艰苦的搜寻,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材料终于勉强凑齐。
材料问题解决后,接下来是技术人员的培训。
量子技术对于这个时代的工匠们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犹如遥不可及的星辰。
陈渊亲自编写了一套通俗易懂的教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实例,向工匠们讲解晦涩难懂的量子理论和复杂的雷达制造技术。
他在工坊中搭建起临时的教学场地,放置了各种简单的实验器材。
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仅言传,更注重身教。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工匠们亲眼目睹量子现象,亲手感受雷达的制造过程。
工匠们从最初的一脸茫然,到逐渐理解其中的原理,再到能够熟练操作工具,每一步都饱含着他们的努力与汗水。
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在制作原型机的过程中,各种问题如潮水般涌来。
雷达的信号不稳定,常常出现波动和干扰,导致探测数据不准确;探测范围也达不到预期,无法覆盖足够大的区域。
每一次失败都如同一记沉重的打击,让陈渊倍感压力。
但他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他和工匠们一起,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反复试验不同的解决方案,不断调整设计和工艺。
四、长城改造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凝聚着陈渊和工匠们无数心血的第一台量子雷达原型机终于制造完成。
这台原型机虽然外观略显粗糙,但却蕴含着先进的量子技术,承载着大秦北疆的希望。
陈渊带领着一群经验丰富的工匠,将原型机运往长城。
他们经过仔细勘察,选择了一处地势险要、视野开阔的烽火台作为试点。
这里位于长城的一个关键拐角处,能够俯瞰周围大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