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的侵扰,国内经济展也因战乱而停滞不前。
燕国使者此次前来,带着满心的忧虑与期待。
燕国深知秦国如今的强大,若能与秦国结盟,不仅可保边境安宁,还能借助秦国之力展经济。
陈渊亲自接见了燕国使者。
使者言辞恳切,表达了燕国渴望与秦国结盟的强烈愿望,并提及燕国目前面临的困境:“燕国北有胡患,民生凋敝,恳请大秦施以援手。
若能结盟,燕国愿为大秦马是瞻。”
陈渊微笑着安抚使者:“燕国与大秦,虽地处不同,但同为华夏诸侯。
如今燕国遭难,大秦岂会坐视不理?我大秦愿与燕国签订盟约,大秦将派遣工匠协助燕国加固边境防御工事,传授先进的农业耕种技术,助燕国恢复经济。
而燕国,需在战时为大秦提供一定数量的兵力,共同抵御外敌。”
燕国使者大喜过望,连声道谢:“大秦此举,真乃燕国之幸。
燕国定当遵守盟约,不负大秦所托。”
很快,双方签订了盟约。
秦国的工匠与技术人员奔赴燕国,帮助燕国修筑城墙、开垦农田、推广灌溉技术。
燕国则按照盟约,积极训练士兵,随时准备响应秦国的号召。
这一结盟,使燕国在秦国的帮助下逐渐恢复生机,秦国也在北方多了一个可靠的盟友,影响力进一步延伸至北方边境。
二、与齐国博弈:经济制裁,政治施压
齐国,东方大国,经济富庶,国力强盛,一直以来都对秦国的崛起心怀警惕。
此次齐国使者前来示好,实则暗藏试探之意。
齐国使者表面恭敬,言辞间却隐隐透露出对齐国地位的自负:“齐王听闻大秦日益强盛,特遣在下前来,愿与大秦修好,共商天下大事。”
陈渊敏锐地察觉到齐国的不诚意,决定采取强硬措施。
在与嬴政商议后,秦国率先在经济上对齐国进行制裁。
秦国关闭了与齐国的部分通商口岸,限制齐国特产在秦国的销售,同时提高齐国商品的关税。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齐国的商业遭受重创,国内商人怨声载道。
与此同时,陈渊通过系统了解到齐国国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