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宋孝宗赵昚!”
“赵昚是南宋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皇帝,被后世普遍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最贤明的君主。”
“他统治的时期被称为“乾淳之治”,是南宋的黄金时代。”
“竟然是这个兔崽子?”
宋太祖赵匡胤吃了一惊,眼珠子都差点瞪出来。
在之前,他听天幕说完过岳飞的事情,知道南宋还是没有打败金国,还以为赵昚也是个不争气玩意。
结果天幕却说他是明君???
“赵昚出生于1127年,正是“靖康之耻”、北宋灭亡的同年。”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他的初名是赵伯琮,属于皇室远支。”
“1132年,宋高宗赵构因在扬州受惊而丧失生育能力,且独子赵旉早夭,面临绝嗣的危机。”
“为了江山社稷,他不得不从宋太祖的后裔中选拔继承人。”
“经过层层筛选,6岁的赵伯琮从众多孩童中脱颖而出,被接入宫中抚养。”
“赵构对其进行了长期而严格的考察,给他赏赐宫女,结果赵昚不近女色,显示其品行端方。”
“他被高宗先后赐名赵瑗、赵玮,并接受最好的教育,培养了深厚的儒学修养和治国理念。”
“在宫中,他与另一位皇位候选人赵琢并存多年。”
“最终,他因才华、品行更胜一筹,且在宰相史浩等人的支持下,于1160年被正式立为皇子,并改名赵昚,封建王。”
“这个赵昚也算是倒霉,刚出生就遇到了北宋亡国。”
“不过他也算是幸运,恰好赵构没有子嗣继承皇位,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脉,也算是天意了!”
汉光武帝刘秀脸上带着笑意,看着天幕悠悠地说道。
这种巧合,真可谓是命中注定一样。
“1162年,在位36年,身心疲惫的宋高宗禅位于皇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寿宫。”
“赵昚即位,是为宋孝宗。”
“与养父宋高宗的妥协求和路线截然不同,赵昚一即位就展现出强烈的进取心。”
“他迅速下诏为冤死的岳飞昭雪,追复官职,以礼改葬。”
“这一举措极大地振奋了主战派和民心,宣示了恢复中原的决心。”
“他肃清朝中秦桧余孽,起用主战派大臣,如张浚、胡铨、辛次膺等。”
“赵昚力排众议,于1163年支持张浚发动北伐,史称“隆兴北伐”。”
“北伐初期取得一些胜利,但由于准备不足、将领李显忠与邵宏渊内讧,宋军在符离(安徽宿州)遭遇惨败,前期成果尽失。”
“北伐失败后,金军南下施压。”
“赵昚在太上皇赵构和主和派的压力下,被迫与金国重启和谈,于1164年签订“隆兴和议”。”
“宋金关系由“君臣”改为“叔侄”,宋帝称金帝为叔父。”
““岁贡”改称“岁币”,数额减少五万,银绢各二十万。”
“虽然仍是不平等条约,但地位和条件相比“绍兴和议”有所改善,为南宋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期。”
“好!好!好!”
“不愧是老赵家的子孙后代,赵昚没有给本官家丢脸!”
宋太祖赵匡胤浑身发抖,十分激动地说道。
这是他的后代啊!
赵昚身上流淌着他的血脉,还如此有作为,怎能不让他激动?
“北伐受挫后,宋孝宗将重心转向内政,开创了南宋国力最鼎盛的“乾淳之治”。”
“他事必躬亲,勤于朝政,生活俭朴,是历史上着名的勤勉之君。”
“他整顿吏治,裁汰冗官,严格考核,惩治腐败,吏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