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对田边盛武不太感冒,对他如今的遭遇也有些幸灾乐祸,但实际上,对于八路军突然冒出的大口径火炮,冈村宁次和安达二十三同样疑惑不解。
要知道,不同于飞机、坦克和各类小口径火炮等装备,二战期间的大口径加农炮其实是一个极为小众的装备。
相比于类型繁多、性能各异且存量巨大的榴弹炮、山炮等火炮,相比于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的各类飞机坦克,世界各国列强虽然都布局发展了大口径加农炮,但基本上都是浅尝辄止,基本上发展一两个型号就都放下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口径加农炮虽然射程远、威力大,但由于炮身重量大、炮管寿命短,因此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很高,不适宜大规模列装。
与此同时,随着强击机、轰炸机等机型发展越发成熟,大口径加农炮的很多应用场景也逐步被这些飞机取代。
再加上机动困难、容易受到地形限制,也容易受到空袭摧毁等等,大口径加农炮便成为了各国必须要有但不必太多的装备。
根据冈村宁次等人的了解,哪怕极为重视炮兵建设的苏联,也仅仅发展了BR-2型152毫米加农炮这一款重加农炮,生产数量也极少(截止二线结束生产35门,列装27门);德国盟友研究的最新型K18型170毫米加农炮,目前也仅生产了140余门(直到战争结束也仅仅生产了338门)。
哪怕财大气粗的美国部队,目前列装的M1型155口径重加农炮,总体数量都没有超过300门(战争结束前共生产了800余门,列装了600余门)。
相比之下,帝国已经算是最重视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