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o章 暗流涌动(2 / 3)

敲完“实验偏差记录”

(3月12日,第17组高粒子探测组件实验,轨迹频率偏差28;虽实验数据已连续多组异常,但集团下的核心参数经前期生产验证仍完全有效,偏差原因暂未明确,本次生产仍按核心参数执行,异常数据存档备用),她没关参数表,反而点开了空白文档,拿起桌边的笔,在草稿纸上快演算起来。

她在逆推——以集团下的参数为“结果”

,反向推导背后的物理原理。

笔尖划过纸面,从粒子运动方程到维度波动公式,原本零散的物理逻辑渐渐串联:参数里“轨迹捕捉频率”

的数值,恰好对应着高维粒子在三维空间投影的临界值,连她之前在维度理论里没理清的“空间褶皱系数”

,都藏在参数的小数点后第三位里。

越推,她的眼神越亮。

这些参数不是凭空来的,每一个数值都踩着严谨的物理逻辑,甚至比她之前的研究更深入。

每当有新的生产项目下参数,她都会像这样深夜逆推,原本担心丢掉的前沿物理知识,不仅没生疏,反而在一次次“解密”

中快进步——她像在透过参数,触摸更本质的物理规律。

隔壁公共实验室里,5o多岁的张工正调试生产设备,年轻的小林拿着实验报告凑过来,语气里满是困惑:“张工,这组数据跟集团下的参数差了快3o,要不要再测一遍?万一生产出问题咋办?”

张工头也没抬,手里的扳手拧着螺丝:“测三遍也是差。

我来这儿快半年了,偏差就没断过,但按集团参数生产,成品一次合格率1oo。

去年我试过按实验数据微调,结果生产的探测头连基础信号都抓不到,最后全拆了重做。”

他指了指墙角的废料箱,“那里面还有我当时做废的零件,从那以后我就信集团的参数,比啥实验数据都靠谱。”

小林还是有些犹豫,偷偷拿了个闲置的小型传感器配件,按实验数据改了核心参数,躲在角落的操作台生产。

半小时后,他拿着成品测试——传感器连最基础的温度信号都识别不了,屏幕上始终跳着“数据紊乱”

的提示。

小林脸涨得通红,赶紧把废件扔进废料箱,回头正好撞见张工,挠着头不好意思地笑:“张工,还真跟你说的一样,按实验数据做就是不行,以后我肯定按集团参数来。”

张工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搞应用的,最终看成品能用不能用。

集团参数虽不知道咋来的,但能出好东西,照着做就对了。”

这时,杨冬拿着生产样品走进实验室,草稿纸上的演算公式还折在手心。

她没插话,只是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打印好的“核心参数执行规范”

,贴在公告栏最显眼的位置。

规范第二条用红笔标注得清清楚楚:“所有生产环节以集团下参数为准,实验偏差数据仅作存档,不得用于生产调整,违规者暂停项目参与资格。”

贴完后,她拿起样品转身离开,实验室里的张工和小林对视一眼,默默把实验报告收进抽屉,重新把注意力放回手里的参数表上。

与此同时,出了作战中心,李扬和梁小龙没回桃园科技——公司的管理体系早已搭好,各部门按流程运转,像台精准的机器,根本不用他们插手日常事务。

两人拐进街边一家老面馆,点了两碗牛肉面加卤蛋,热气腾腾的面端上来,梁小龙吸溜了一大口,含糊地说:“刚才在中心里,常伟思那眼神,明显还是没完全信咱们。”

李扬挑着面条,漫不经心地说:“信不信无所谓,只要没恶意就行。”

下午,两人又去了巷尾的游戏厅,格斗游戏的音效吵得人耳朵疼。<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