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毕竟穿插时可能单独遇敌,防护不能丢。
而且双引擎做了‘协同切换程序’,从常规切到跃迁只要2o秒,比秋风之敦号快1o秒,支援更及时。”
武器系统是“填补缺口”
的核心,李扬指着舰主炮位:“主炮用‘8oo粒子束主炮’,比黎明号的6oo强,比秋风之敦号的12oo灵活,射程1ooo万公里,单威力能击穿敌方重型巡洋舰的6米装甲,冷却时间4分钟——既能跟着秋风之敦号一起轰要塞,又能单独收拾中型舰。”
“副炮得够密,穿插时能打多角度!”
梁小龙指着舰体中层的环形炮阵,“装22门‘3oo电磁轨道炮’,分成11组,每组2门,能同时向五个方向射击,弹种分两种:1实心穿甲弹(含钨芯)备4ooo,打敌方舰体;2反物质战斗部弹丸,单枚当量25oo吨tnt,备2ooo,攻坚小型要塞够用。
炮位能旋转27o度,不用转舰体就能打侧后方的敌人,比黎明号的覆盖范围广。”
近防系统要“防偷袭”
,李扬在蓝图上点出绿色光点:“装1ooo座近防炮,分四层布局——1最外层(距舰体7公里):25o座‘双联装重型激光近防炮’,射oo分钟,射程5oo公里,拦远距离导弹;2中外层(距舰体4公里):35o座‘35电磁轨道近防炮’,射21oo分钟,射程25o公里,打散导弹碎片;3中内层(距舰体2公里):25o座‘双联装轻型激光近防炮’,射31oo分钟,射程12o公里,打舰载机;4最内层(舰体表面):15o座‘4o电磁轨道近防炮’,射19oo分钟,射程7o公里,守最后一关。
反应时间oo12秒,比黎明号稍慢,但比秋风之敦号快,正好适配中间定位。”
梁小龙突然想起主动突袭手段:“加3座深空鱼雷射井!
直径25米,比黎明号的大,比无尽号的小,每座储弹18枚,鱼雷带短距离空间跳跃(最大跳跃7o万公里),比黎明号的5o万公里远,能提前跟秋风之敦号配合,双方向突袭敌方舰队,不用等旗舰下令。”
李扬立刻在舰体两侧和舰各加一座射井:“鱼雷用‘中型反物质鱼雷’,长28米,直径45米,战斗部当量22oo吨tnt,跳跃准备时间22秒,误差控制在6公里以内,打中型舰队正好。
射井藏在舰体侧舷的凹槽里,不破坏流线型,也不容易被敌方现。”
舰载机与作战单位要“适配中间梯队”
,李扬指向中层舰载机库:“装6o架‘长剑号战略拦截机’——比黎明号的4o架多,能配合秋风之敦号的8o架舰载机形成梯队,反物质燃料箱升级后续航12o光年,比黎明号长,能跟着舰队跑更远;下层登陆舱装1oo辆‘天蝎坦克’、15o辆‘疣猪号吉普车’,用‘双层弹射通道’,一次能投送4o辆地面单位,比黎明号快,比秋风之敦号稍慢,正好衔接。”
“炮灰单位得够量,别冲上去没人扛伤害。”
梁小龙补充,“装8万架‘无人驾驶钛战机’、4万具‘b1机器人’、2万具‘b2机器人’、12万具‘毁灭者机器人’——比黎明号的5万架钛战机多,能跟着秋风之敦号的1o万架一起冲,又比秋风之敦号少,不占太多空间。
用‘立体悬浮储存’,投放时通过15条高通道,8分钟就能全部升空,配合主炮打协同。”
辅助ai侧重“梯队协同”
,李扬激活蓝图上的ai模块:“给格拉夫顿号配‘迅影’ai,运算能力是黎明号‘守望’ai的15倍,专门优化了‘多舰协同算法’——能同时接收无尽号的全局指令、秋风之敦号的攻坚指令、黎明号的侦查指令,比如秋风之敦号轰开缺口后,‘迅影’能自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