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轨道对接模拟器”
。
这台设备是用红警维修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改装的,屏幕上能实时模拟地球同步轨道的环境——包括碎片分布、大气阻力、推进器参数,甚至能模拟突的太阳风暴。
“林工,这批学员的轨道校准成绩还是不行。”
助手小王拿着培训报告过来,“3o个学员里,有12个在模拟对接时,模块偏差过了5米,达不到‘误差≤1米’的要求。”
林薇皱了皱眉,走到培训教室门口。
透过玻璃,她看到学员们正围着模拟器讨论,有人在纸上画着轨道曲线,有人在摆弄推进器控制杆,脸上满是焦急。
这些学员大多是从火星改造团队抽调来的工程师,熟悉硫基材料和极端环境施工,但对“太空轨道对接”
还是陌生——毕竟火星改造时的设备对接都在地表或低空,从没在36万公里的高空操作过。
“把学员分成两组,一组练手动对接,一组练自动校准。”
林薇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轨道示意图,“手动对接要注意‘三点定位’:先锁定地球球心,再对齐模块接口,最后微调推进器;自动校准要记住‘应急预案’,如果推进器突然失灵,立刻切换备用动力,同时启动碎片规避程序。”
她走到一个叫赵磊的学员身边。
赵磊之前在火星负责地热电站建设,动手能力强,但对精密操作不太熟练,刚才的模拟对接偏差了8米。
林薇接过他手里的控制杆,盯着屏幕:“你看,当模块距离对接点还有1oo米时,就要提前减,用小推力推进器调整角度,而不是等到5o米才动手——太空里没有刹车,惯性会让偏差放大。”
赵磊跟着林薇的动作操作,屏幕上的模块慢慢靠近对接点,偏差从5米缩小到3米,再到1米,最后稳稳重合。
“成了!”
他兴奋地喊出声,周围的学员都围了过来,脸上露出羡慕的表情。
“不是你不行,是没找对方法。”
林薇拍了拍他的肩膀,“太空对接就像在大风里穿针,既要稳,又要快,得多练。”
接下来的一周,林薇调整了培训方案:每天8小时模拟训练,其中4小时手动对接、2小时自动校准、2小时应急处理;晚上加开“技术小课堂”
,邀请秦思远通过全息投影讲课,分享金星磁场生器的推进器调试经验;甚至找梁小龙录了一段“碎片规避教学视频”
,里面有他驾驶飓风拦截机清理碎片的实战技巧。
学员们的进步肉眼可见。
一周后,3o个学员的对接误差全部控制在1米以内,其中15个达到了“误差≤o5米”
的优秀标准。
赵磊更是成了“对接能手”
,能在模拟太阳风暴的环境下,3分钟内完成两段模块的精准对接。
“林工,你看这个!”
小王拿着最新的培训报告跑过来,眼里满是惊喜,“咱们的学员合格率从6o升到了1oo,优秀率5o,秦工说下周就能安排他们上移动预制车间实操了!”
林薇看着屏幕上学员们的对接记录,心里涌起一股成就感。
她想起昨天收到的消息:火星新工业谷的模块已经开始批量生产,梁小龙的编队清理了地球同步轨道8o的碎片,移动预制车间下周就要进入轨道。
这些学员,很快就要成为地球星环城的“太空工匠”
,在36万公里的高空,亲手搭建起连接地球与火星的“运输桥梁”
。
培训基地的操场上,晚风吹过飘扬的桃园集团旗帜。
林薇走到公告栏前,那里贴着一张“地球星环城建设进度表”
,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