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挡住了金星地表的强气流。
当舱门打开时,一股带着淡淡硫磺味的热流扑面而来——这是金星特有的气息,虽不如地球清新,却让所有移民感到莫名的激动。
“欢迎来到金星!”
前哨站站长赵宇带着工作人员在停机坪迎接,他们穿着最新款的抗高温防护服,头盔上的面罩能实时显示大气参数和路线指引,“接下来的7天,大家将在隔离适应区度过,主要任务是适应金星的温度、大气和重力环境,同时熟悉前哨站的设施和工作区域。”
隔离适应区位于前哨站的核心区域,由1o个模块化居住舱和2个训练舱组成。
每个居住舱配备独立的温控系统,能将温度稳定在25c(与地球接近),空气经过多层过滤,去除了大部分硫磺味。
张薇的居住舱在3号舱,窗外正对着新三角洲的植被带,每天清晨,她都能看到灌溉机器人在田间作业,淡绿色的狗尾草在风中晃动。
适应训练比航程中的模拟更贴近实际。
第一天,他们学习使用“便携式生态监测仪”
——这款由红警科技改良的设备,能实时检测土壤ph值、植被水分和大气成分,张薇用它在隔离区外的试验田检测狗尾草的生长数据,现实际土壤的硫含量比模拟数据略高,需要调整灌溉水的碱性浓度。
第二天,他们体验了金星的“重力适应”
——金星的重力约为地球的o9倍,虽与地球接近,但长时间行走仍会感到腿部乏力。
训练师带着他们在专用的重力训练舱练习,逐渐适应这种轻微的失重感,避免后续工作中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
最关键的是“紧急避险训练”
。
金星偶尔会出现突的“硫酸气流脉冲”
,虽然有磁场屏障和生态隔离带阻挡,但仍需掌握应对方法。
训练中,警报突然响起,模拟硫酸气流来袭,移民们需要在5分钟内穿戴好全套防护服,躲进就近的避难舱。
张薇第一次尝试时用了6分钟,经过反复练习,最终将时间缩短到3分钟,达到了安全标准。
适应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
5号舱的移民李工对硫基材料过敏,接触后皮肤出现红肿。
前哨站的医疗团队立刻为他调整了居住环境,将所有硫基材料部件更换为钛合金材质,并为他安排了室内工作(原本他负责工业园的现场调试),改为远程监控设备参数。
“金星的移民政策,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赵宇在医疗会议上强调,“我们不能让环境问题,挡住任何人建设家园的脚步。”
7天的隔离适应结束后,1ooo名移民正式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金星的“人类活动网络”
第一次真正成型。
张薇和其他2o名生态工程师被分配到“新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
。
她的主要任务是监测耐硫绒蕨的生长情况,评估其对工业园废气的吸收效率。
每天清晨,她都会驾驶小型“低空巡逻艇”
(红警“运输机”
改良,抗高温、低噪音),沿着生态隔离带巡查,用便携式监测仪采集蕨类叶片和周边空气样本。
“今天的二氧化硫浓度比昨天低了ooo2,绒蕨的叶片叶绿素活性提升了5!”
张薇将数据上传到生态数据库,脸上露出笑容。
她现,绒蕨的叶片绒毛能吸附空气中的硫颗粒,根部还能将土壤中的硫元素转化为无害的硫化物,比之前预期的净化效果更好。
“我们可以建议王教授,在隔离带扩大绒蕨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提升工业废气的过滤能力。”
李伟则加入了硫基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