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1亿摄氏度、13x1012帕斯卡的临界值。
这意味着撞击体的动能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
画面中,一颗虚拟天体拖着蓝色尾焰撞向火星北极,冲击波如银色利刃贯穿地幔,在核心处激起刺眼的白光。
模拟数据同步弹出:
-撞击度:312公里秒(马里奥舰队测算的最优值)
-瞬时压力:132x1012帕斯卡(刚好突破固态氢的晶格束缚)
-能量转化率:89(铁镍约束层将绝大部分能量锁在核心)
“这相当于16亿颗沙皇氢弹的能量在直径1200公里的空间内爆。”
秦思远的声音在黑暗中回荡,“但不用担心火星解体——第337章马里奥舰队在掏空内核时,同步用次声波武器夯实地壳,现在火星地壳的抗压强度是原计划的15倍。”
投影切换到聚变后的模拟:氢团中心的白光迅扩张成燃烧的能量球,内核温度在十分钟内飙升至1200万摄氏度,随后稳定在0万摄氏度。
“这团‘小太阳’的燃烧效率远预期,按这个状态,至少能支撑50亿年。”
“更关键的是地磁场的重生度。”
陈院士接过激光笔,指向投影中逐渐展开的蓝色磁力线,“根据马里奥舰队最新传回的内核旋转数据,撞击后:
-第30天:磁场强度达地球的15(足以偏转大部分太阳风)
-第180天:达地球的30(能稳定保留大气层)
-第365天:达地球的50(液态水可在赤道区域稳定存在)
“这比原计划快了整整三倍。”
陈院士看向赵刚,“多亏舰队在氢流中混入了铁镍粉末,相当于给内核加了‘催化剂’。”
赵刚咧嘴一笑:“那是梁少校的主意,他说玩红警时给坦克加镀层总没错。”
年轻的物理学家林薇突然举手:“秦老,撞击角度偏差哪怕01度,都会让冲击力偏向地幔,可能引全球性火山喷。
马里奥舰队有把握把精度控制在005度内吗?”
赵刚调出舰队的轨道演算系统:“我们用了星战世界的跃迁导航算法,配合红警的时空定位,误差能控制在003度。
上个月在小行星带试航时,三十艘船编队掠过直径10公里的陨石,间距误差不过50米。”
投影上弹出试航数据:十艘主力舰的推进器矢量控制精度达0001度,时空锚点同步误差≤00001秒。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敢把总工期压到一年。”
李扬补充道,“马里奥舰队的技术融合,把过去需要数年的轨道修正,压缩到了两个月。”
“既然技术没问题,那为什么非选谷神星?”
林薇调出小行星带的天体列表,指尖点向一颗闪烁的光点,“智神星离火星更近,马里奥舰队拖运它至少能省十天时间。”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窃窃私语。
这个问题,从第326章李扬第一次在湖心亭画出撞击方案时,就成了团队争论的焦点——直到马里奥舰队从木星带传回最新勘探数据,答案才逐渐清晰。
赵刚走到星图前,调出舰队测绘的谷神星三维模型:直径950公里的灰白色球体上,被红色标记圈出三十处采矿点。
“这是舰队‘勘探三号’上周传回的详图,我们派了三艘采矿船绕它航行了七天,把数据精度做到了米级。”
“第一,能量阈值。”
他点开数据面板,谷神星的质量数据被放大:94x102?千克。
“按312公里秒的撞击度,动能刚好13x102?焦耳——这是点燃氢聚变的最低值。”
对比图弹出:智神星质量31x102?千克,动能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