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在完成登基大典后,派遣使者前往张士诚处通报此事,并恳求张士诚能在东部战场给予协助。
张士诚心中暗自嘲笑,表面上却象征性地表达了一番。
实际上,张士诚早已打定主意,他打算坐山观虎斗,看热闹不嫌事大,既不会支援陈友谅,也不会帮助朱元璋。
因为他并无一统天下的壮志,只希望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上安逸的生活。
当面临生死抉择之时,朱元璋正与谋臣们一起苦思冥想着对策。
其中,有人建议他重拾旧地,收复太平;也有人力劝他抛弃龙兴之地应天,舍弃坚固之城,转而选择其他城池作为抵抗之据点,以此保存实力;还有人提出撤退至钟山,稳住阵脚;甚至有人劝告他放弃挣扎,干脆投降陈友谅。
然而,这些方案却都被朱元璋一一否定。
面对重建太平的提议,朱元璋坚定地表示:“此计实不可行。
敌军深知我等出兵,必定会派遣小股部队进行袭扰,以拖慢我军的进军度。
倘若我们主动起进攻,敌军恐怕不会轻易应战,而只需半天时间,他们的水军就能抵达应天城下。
即便我军的步兵和骑兵能够及时返回救援,也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达战场。
即使能在短时间内赶到,长途奔波之下,士兵疲惫不堪,这无疑违反了兵法之道,并非明智之选。”
至于弃城而逃的策略,朱元璋更是坚决反对。
他认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应天这座龙脉之地落入敌手,失去重要的屏障,而且还可能引军队内部的混乱和恐慌。
如果选择退守钟山,那么结局恐怕会如同《三国演义》中的马谡一样,丢失战略要地街亭,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士兵们饥渴难耐,最终走向失败。
就在此时,被誉为明朝版诸葛亮的刘伯温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表示:“那些主张投降或者逃跑的人,应该被处以极刑。”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陈友谅的蔑视和对胜利的渴望,他说:“敌军已经变得过于自信和轻敌了!
等到他们深入我军腹地时,我们可以设下埋伏,趁机击败他们,这并不困难。
天道酬勤,后制人往往能够取得胜利。
我们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