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时面对失败,我却并未感到挫败或羞耻。
相反,我觉得这反倒是我人生中更大的耻辱。
在人生的道路上,虽然充满挑战与困难,有人会因此消极颓废,有人会不知所措,但理解这句话的人,却能随时保持平和心态,无论是荣华富贵还是低谷挫折,都毫不动摇。
相比之下,我的这种看法似乎与你的一位挚友颇为契合。”
王阳明亲切地讲述。
“您提到的这位莫非正是林若秋吧!”
张其金惊喜地猜测。
王阳明微笑点头,似乎对张其金的答案表示认同。
“那第二句又是什么呢?”
张其金继续问。
“接下来是‘智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真正的知只是行动的开端,而实践则是认知的达成。
想要成为圣贤之人,必须将知与行融为一体。”
王阳明认真解释道。
“那第三句又该如何理解呢?”
张其金好奇不已。
“第三句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这句我知道。
好像是宋代的哲学家陆九渊提出过‘心即理也’,您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观点。
您认为,外部具体事物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的认知,没有心,则没有‘理’。
对于这点,我也曾看到在一些书上,人们用一个故事来解释你的观点,这个故事说的是老和尚和小和尚去化缘,河边偶遇一女子。
女子央求和尚背她过河,于是老和尚就背了,小和尚却忐忑不安。
渡河之后,女子远去。
小和尚忍不住问道:‘师父,我们不是应该远离女色吗?为什么你同意背她过河?’老和尚坦然说道:‘渡河后,放下她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就没有她了。
反倒是你的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位女施主。
’这正与导师的‘心外无物’的观点不谋而合。
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可以借由这句话来让自己淡然,心里无烦事,则世间无烦事。”
“智者,你说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