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但即便是承接产业转移,首先也需要国家有最起码的基础设施:国家要有公路和铁路,有海运航线,有电线和全面的邮政,最重要的是——得有较高比例的对工业化有所了解的高素质公民。
这一切,当时暹罗都很缺乏。所以就必须先补这一课。因此,在最初的十年里,他们的主要就是这些事情。修公路,修电线杆,建设发电厂等最基础的基础设施,还有公民的扫盲。这点的工作成效显著:在王国复辟时,暹罗人的识字率是12%,十年后,就上升到61%。”
这些数字听起来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只有亲历者才知道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什么?
是几十万人,上百万人。10年如一日的努力,那个时候他们他们所做的一切仅仅就是为了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读上书识的字。
其中的艰辛,只有亲历者们才能够明白。
接着宋文乐就指着路边的招牌,说道: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暹罗的语言文字开始国语化,大量的暹罗本地人受各种原因影响,纷纷改姓。”
看着路边那些招牌上方块字,车上的人无不是一阵沉默,车里有几个人想要说什么的时候,但是张张嘴却没有说出来。
而宋文乐则接着介绍道:
“当时,除了进一步发展大米种植业,向海外出口优质香米之外,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纺织、制糖、水泥、玻璃等行业也有一定程度发展。
当然这一切工作对经济的发展并非立竿见影的。不过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最初十年基础建设为后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