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那不过只是一个概念,可现在,活生生的“机械化”就在眼前。
“载重200吨……”
他小声重复着介绍人员介绍的工程车的载重量,心跳都加快了。
“要是咱们国内的工地能有这设备,哪还用得着那么多人啊……”
他是参与过大型水电工程建设,最清楚这样的施工场面意味着什么。正当他盯着工程车出神时,身旁的翻译传来了工地负责人的介绍:
“整个水电站施工现场,目前在岗人员只有三千两百人。”
“三千人?”这句话像一颗炸雷,在考察团成员间炸开了。有人下意识重复了一遍,眼睛瞪得溜圆。
“这样规模的水电工程,至少要调动几万工人,高峰期甚至要十几万人轮班连天加夜的赶工期,这里怎么会只有三千人?”
话语里满是震惊,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疑惑——没有密密麻麻的工人,单靠这些机器,真能撑起这么大的工程?
工地负责人似乎早已习惯这样的反应,笑着抬手示意大家看向远处的施工区:
“主要靠这些重型设备。比如你们看到的翻斗车,每辆载重能达到200吨,一天的运输量相当于上千个工人的工作量;还有那边的挖掘机,一铲就能挖起十五立方米的土,效率是人工挖掘的几百多倍。”
随着介绍的深入,更多细节让考察团成员们愈发震撼。当听到“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700万千瓦”时,有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要知道,内地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也才刚突破百万千瓦,700万千瓦的规模,几乎是国内顶尖水平的七倍,意味着建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