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是极其新奇,但在另一个世界,却是众所周知。
“……德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这一时期的科学进步得益于德国的大学改革和科研体制的创新,如创立“导师制”和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而随后,美国大概在20年代,开始承接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并在战后确立这一地位,并一直保持至今。这一时期的科学进步得益于美国的经济和工业基础,以及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并不仅仅只是至今,而是在未来的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美国依然保持着“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可以说在三个“世界科学中心”中,美国保持的时间最长,即便是在李毅安穿越之前,仍然没看到科学领域的衰退迹象。而这甚至违背了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的周期理论。
“这个转移可以通过诺贝尔奖来二战之前,美国只有8人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奖,英国有10人,德国有11人。而在二战之后,美国获奖人数突然大幅增加,这就是一种风向标。”
解释着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作用的同时,李毅安又继续说道。
“从五次“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国家在科技发展上的领先地位,只能维持80年左右。科学力量的前4次转移都被验证了。不难揣测,周期为80年,这与科学家本人的寿命,有着很大的对系应关。这一个现象在目前来说是是适用的。”
到20世纪,一切都变了。首先,这一现象失效了。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始于1920年,根据规律,它应该在20世纪末丧失领先地位。再不济,将美国的科技兴盛的起点定在二战结束,那么,此时的它毫无疑问理应后继乏力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截至李毅安穿越前,美国籍科学家仍然是诺贝尔奖科学奖上的常客;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每年都有美国籍的科学家获此殊荣。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