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石室写经(1 / 4)

子夜异闻 古皖老村 2559 字 3天前

石室写经

明朝万历年间,江南水乡有个叫陈文修的年轻书生。

他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十九岁便中了举人,成为乡里瞩目的才子。

然而此后三次进京赴考,皆名落孙山。

第三次落第后,陈文修心灰意冷,决定暂时放下科举功名,游历四方,以开阔胸襟。

这年春天,陈文修来到浙西一处名为“栖霞岭”

的山区。

这里山势险峻,人烟稀少,却有说不出的清幽之美。

当地山民告诉他,岭中有处古迹,相传是东晋时期一位高僧隐居修行的石室,但具体位置已无人知晓。

陈文修对古迹素来有兴趣,便决定入山寻访。

他准备了干粮和笔墨,沿着樵夫踩出的小径向深山走去。

越往深处,山路越是崎岖难行,参天古木遮天蔽日,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的鸟鸣,更添山谷幽静。

走了大半日,陈文修已是汗流浃背,正要找个地方歇脚,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眼看一场大雨将至。

他急忙四处张望,寻找避雨之处,忽见不远处山壁上似乎有个洞口,便快步向前。

拨开茂密的藤蔓,果然露出一个石洞入口。

陈文修弯腰进去,现里面别有洞天。

这石室宽敞明亮,可容十余人,石壁光滑,似有人工开凿的痕迹。

最奇的是,室内一角有石床、石桌、石凳,俨然是有人居住过的样子。

“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高僧石室?”

陈文修心中暗喜。

这时,外面已是大雨滂沱,雷电交加。

陈文修决定在此暂避,待雨停后再作打算。

他在石室内四处查看,现石壁上有不少模糊的刻字,多是佛经片段。

走到最里处,借着洞口透入的微光,他看到石壁上似乎刻着整篇经文。

陈文修凑近细看,现这是一篇《金刚经》,字迹古朴苍劲,深深刻入石壁,虽历经岁月侵蚀,仍清晰可辨。

他在石桌前坐下,从行囊中取出纸笔,打算将这篇经文抄录下来。

正当他研墨准备抄写时,忽然一阵困意袭来,竟伏在石桌上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陈文修被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惊醒。

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位白老僧站在石室入口处,手持禅杖,目光炯炯有神。

“施主从何而来?”

老僧声音洪亮,在山洞中回响。

陈文修忙起身行礼:“晚生陈文修,乃游学书生,为避雨误入宝地,打扰大师清修,还望见谅。”

老僧微笑道:“此石室本是无主之地,老衲不过偶尔来此静坐。

施主既是有缘至此,不必拘礼。”

老僧走进石室,在石床上盘膝坐下。

陈文修见他仙风道骨,不似凡人,心中肃然起敬。

“大师可知这石壁上的经文是何人所刻?”

陈文修问道。

老僧目光深远,缓缓道:“此乃晋代慧明法师所刻。

法师在此石室修行三十载,悟道之日,以指为笔,在石壁上刻下这篇《金刚经》。”

陈文修惊叹:“以指刻石?这怎么可能!”

老僧笑而不答,转而问道:“施主抄录经文,所为何事?”

陈文修叹气道:“晚生屡试不第,心灰意冷,故而游历山水,排解愁闷。

见这经文古朴,想抄录下来,或许能静心养性。”

老僧点头道:“抄经确是修心良方。

不过,若只求形式,不悟其理,犹如入宝山而空手归。

施主何不在此小住几日,静心抄经,或许能有意外收获。”

陈文修正欲答话,忽然洞外雷声大作,一道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