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受委屈。”
百姓们听得动容,纷纷点头。
李阿公更是高声道:“我们信公子!
以后谁再敢挑事,我们第一个不答应!”
疏通水渠的事传遍了成都平原,百姓们对嬴稷的态度渐渐变了。
以前见了秦兵就躲,如今见了嬴稷的队伍,会主动端茶送水;以前秦吏收租时总有人抵触,如今百姓们都主动交租,还会跟秦吏说几句家常。
但嬴稷知道,真正的隐患还没消除——那些暗中煽动的贵族,还在蠢蠢欲动。
他从王大户口中审出,蜀地旧贵族以原蜀侯的弟弟公子繇为,聚集了十几户大贵族,在暗中联络部曲,准备在秋收后动叛乱,夺取成都城。
赵离建议立刻派兵抓捕公子繇等人,以绝后患。
嬴稷却摇了摇头:“不行。
这些贵族在蜀地根基深厚,若是强行抓捕,只会让其他中立的贵族心生警惕,甚至倒向公子繇。
我们要的是蜀地安定,不是血流成河。”
他思谋了几日,定下了“分化瓦解”
之策。
先是让人贴出告示,称凡是主动到蜀郡府衙认错、交出私藏兵器的贵族,可保留一半田宅和部曲,既往不咎;若是执迷不悟,一旦查实参与叛乱,将没收全部家产,流放边关。
告示贴出后,蜀地的贵族们炸开了锅。
有的贵族本就只是被公子繇胁迫,心里并不愿意反秦,见有机会自保,便动了心思。
三日后,率先来认错的是临邛的卓氏——卓氏是蜀地的盐商,家底丰厚,却也最怕失去现有的一切。
卓氏家主卓王孙带着礼品来到郡府,跪在嬴稷面前,交出了私藏的五十把剑,还供出了几个参与联络的小贵族。
嬴稷没有为难卓王孙,不仅保留了他的盐场和一半田宅,还承诺以后秦国的盐铁专营,可让卓氏参与。
卓王孙大喜过望,回去后便四处游说其他贵族,说嬴稷宽宏大量,跟着秦国才有好日子过。
有了卓氏带头,越来越多的贵族前来认错。
公子繇得知后,又气又急,派人去威胁那些动摇的贵族,却反而让更多人怕了——他们怕公子繇败后连累自己,索性彻底倒向嬴稷,把公子繇的谋划全说了出来。
半个月后,嬴稷手里已经掌握了公子繇叛乱的全部证据。
他见时机成熟,便命赵离率军包围了公子繇的府邸。
公子繇本想抵抗,却现自己的部曲早已被收买,府里的侍卫也跑了大半。
最终,公子繇被生擒,他的几个核心党羽也被一网打尽。
在处置公子繇时,嬴稷没有当众处死他,而是将他押往咸阳,交由惠文王落——他知道,处死一个贵族容易,但若能让其他贵族看到“顽抗者虽不致死,却失尽一切”
,更能震慑人心。
至于那些主动认错的贵族,嬴稷也信守承诺,只没收了他们的部分家产,还让他们继续管理自家的田宅和商铺。
解决了贵族的问题,嬴稷又把心思放在了百姓的生计上。
他现蜀地百姓虽然种稻,但农具简陋,种子也多是老品种,产量始终不高。
于是,他写了一封奏折,派人快马送往咸阳,请求惠文王调拨一批新式农具和优良种子,还请派几名农官来蜀地,指导百姓种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惠文王接到奏折时,正卧病在床。
他看着奏折上嬴稷详细描述的蜀地治理情况,从疏通水渠到减免赋税,从分化贵族到请求农具,每一条都想得周全,每一件都做得扎实,浑浊的眼睛里渐渐有了光彩。
他对身边的内侍说:“稷儿长大了,懂得以仁治国,以智安邦,比我当年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