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集 稻粟引种(2 / 6)

稻子喜湿,但也怕涝,咱们关中的土是黄土,保水不行,到了那边,得先看他们怎么整田。”

蒙武掀开布帘,看着车外掠过的麦田,麦穗已经泛黄,他想起景监的话:“引种不是搬种子,是搬技术,咱们得把楚人的法子学透,再改成关中能用的。”

队伍走了二十日,过了函谷关,再往南便是楚地。

越往南走,田地里的作物越不一样——起初是零星的稻田,后来竟连成了片,农人戴着斗笠,弯腰在水田里插秧,动作又快又匀。

蒙武让队伍停下,自己带着老周头走近田埂,远远地看着。

“这田埂比咱们关中的高,还挖了沟,”

老周头指着田边的水渠,“下雨时能排水,天旱时能引水,是个好法子。”

正说着,一个穿着粗布短褐的农人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根长杆,杆头绑着铁铲。

“你们是秦国人?”

农人操着带楚腔的话问,蒙武掏出节杖,笑着点头:“我们是秦国农官,来向你们学种稻子的。”

农人叫陈禾,是附近村落的里正,家里种了十亩稻田。

听说蒙武是来学技术的,他领着众人回了村,还召集了村里的老农。

当晚,蒙武在陈禾家的堂屋里,借着油灯的光,翻看《楚农录》,陈禾坐在一旁,指着书里的“育秧法”

说:“稻子得先育秧,再移栽,不是像粟那样直接撒种。

关中的春天比楚地冷,育秧时得盖草帘,不然芽长不出来。”

蒙武把这话记在竹简上,又问:“你们种的稻子,哪种最耐旱?”

陈禾想了想,起身从墙角的粮囤里舀出一把稻种,颗粒比普通稻种小,颜色偏黄。

“这是‘黄梗稻’,去年大旱,别的稻子都枯了,就它活了下来,亩产比普通稻子还多两石。”

接下来的半个月,蒙武和老周头跟着陈禾下田,从育秧到插秧,再到除草、施肥,每一步都记在竹简上。

老周头还改良了楚人的薅秧器,把铁铲改成了木齿,这样在黄土里薅草时,不会伤了稻根。

临走时,陈禾给他们装了二十石黄梗稻种,还有五石耐旱的“赤粟种”

,叮嘱道:“粟种要先泡三天,再晒两天,这样芽快。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