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集 粮食储备(1 / 6)

秦仓粟:风雨中的国之基石

秦王政六年,关中平原的夏天来得格外早。

入伏才三日,毒辣的日头就把地里的土晒得裂,刚抽穗的麦子蔫头耷脑地垂着,连田埂上的狗都趴在树荫下吐舌头。

栎阳县令赵陀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连片的旱田,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手里攥着的竹简,是昨日从内史郡传来的文书,上面写着“关中大旱,诸县需核查仓粟,以备赈济”

赵陀转身看向城西,那里矗立着三座高大的土垣建筑,青灰色的瓦顶在烈日下泛着光——那是栎阳的粮仓,当地人都叫它“栎阳仓”

“大人,该去粮仓清点了。”

身后传来书吏李斯的声音。

这年李斯才二十出头,刚在栎阳县府任职不久,脸上还带着几分书生的青涩,手里却捧着厚厚的仓粟账簿,整整齐齐地用麻绳捆着。

赵陀点点头,带着李斯和两名役卒往粮仓走去。

离着还有几十步远,就看见粮仓门口站着个穿褐衣的汉子,腰间系着铜制的“仓吏”

令牌,正指挥着几个民夫修补仓墙。

他叫老秦,是栎阳仓的守仓吏,守了这粮仓快二十年,脸上的皱纹里都像是沾着麦糠。

“赵大人!”

老秦看见赵陀,连忙迎上来,手里还拿着把抹墙的泥铲,“您是来查仓粟的?”

“嗯,内史郡传了文书,要诸县报仓粟数量。”

赵陀拍了拍老秦的肩膀,“这粮仓,可是咱栎阳百姓的命根子,半点不能马虎。”

老秦领着众人走进粮仓。

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麦香和干燥尘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粮仓内部高约三丈,地面铺着青石板,石板下垫着一层干燥的草木灰,用来防潮。

两侧的粮囤堆得足有两人高,都是用苇席包裹着,上面贴着红色的封条,写着“秦王政五年秋收入仓”

“大人您看,”

老秦指着粮囤,“去年是丰年,关中麦子收成好,咱栎阳仓收了三万石粟米、两万石麦子,还有五千石豆子。

这几个月除了日常供给县府和驻军,没动过赈济的粮。”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