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台记事
第一章铜仪初成
咸阳西郭的观星台刚过巳时,青铜铸就的浑天仪已被晨光镀上一层暖芒。
太史令张苍枯瘦的手指抚过仪壁上细密的刻度,指腹能触到铸造时留下的细微凸痕,那是少府工坊百名工匠三个月来的心血。
“公输先生,这‘地龙’传动当真能让仪盘随星象同步转动?”
张苍侧头看向身旁身着褐衫的工匠,语气里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急切。
他执掌太史局十余年,从秦孝公时简陋的土圭测影,到如今这高逾丈许的浑天仪,秦国天文器具的每一次进步,都浸着他与同僚的心血。
公输般上前转动仪底的曲柄,铜制齿轮咬合时出清脆的“咔嗒”
声,仪盘上代表北斗的七颗铜珠缓缓移动,与穹顶天窗中真实的星象渐渐重合。
“张大人放心,地龙内置十二组齿轮,每组齿数依二十八宿运行周期测算,昼夜转一周误差不三刻。”
他指着仪盘边缘的水槽,“这‘定水平’能保证仪身始终平稳,即便是阴雨连绵的日子,也能凭刻度推演星位。”
正在此时,观星台的石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内侍李信捧着一卷竹简快步上来,额前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张大人,君上召您即刻入宫,说是齐国使者带来了他们新测的冬至时刻,要与我大秦历法比对。”
张苍心中一凛。
冬至时刻的测算精度,直接关系到历法的准确性。
秦国现行的《颛顼历》虽经秦昭王时修订,但与各国交流日益频繁后,历法差异带来的不便愈明显。
他匆匆嘱咐助手陈篆:“继续观测荧惑(火星)轨迹,每时辰记录一次位置,我去去就回。”
咸阳宫的章台殿内,秦王政正手持齐国历法竹简凝神细看。
见张苍进来,他抬手示意:“先生看看,齐人测得冬至日在十一月庚子,比我大秦历法早了两刻。”
张苍接过竹简,指尖在“庚子”
二字上停顿片刻。
他知道,两刻钟的误差看似微小,累积三年便会相差一日,若用于指导农耕,很可能导致农时延误。
“君上,齐人用的是圭表测影法,受地形与日影清晰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