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
这年冬天来得早,第一场雪就下了半尺厚。
李三胜踩着雪去看新搭的台子,钢丝上结了层薄冰,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0t;爹,别演了吧,天太冷了。
&0t;丫儿裹着棉袄追出来,手里捧着暖炉。
李三胜却已经踩上了钢丝。
他的动作不如从前灵便了,膝盖在阴雨天会疼,眼睛也有些花。
但脚下的钢丝像有了生命,带着他一步步向前。
&0t;你看,&0t;他朝台下喊,&0t;这绳上的日子,就像咱老百姓的日子,看着难,走顺了,也就稳了。
&0t;
台下突然爆出喝彩。
原来是几个穿官服的人站在那里,为的正是当年的周大人,如今已经须斑白。
他身后跟着个年轻太监,捧着个黄绸包裹的东西。
&0t;李师傅,皇上念你技艺精湛,特赐&039;绳上仙&039;牌匾一块。
&0t;周大人的声音里带着笑意。
李三胜从钢丝上下来时,脚有些飘。
丫儿赶紧扶住他,眼里闪着泪光。
他望着那块烫金的牌匾,突然想起刚学走钢丝的那年,师父说的话:&0t;这绳看着细,能撑起千钧力;这人看着弱,能走出万里路。
&0t;
开春后,汴京城里多了个新景致。
在最热闹的州桥边,总有个老人带着姑娘表演走钢丝。
老人的动作沉稳如钟,姑娘的舞姿轻盈似蝶,钢丝在他们脚下像条流淌的河。
有外地来的商人问王二:&0t;这是什么绝技?&0t;
王二正忙着给客人倒茶汤,手往台上一指,笑得满脸褶子:&0t;这叫绳上春秋,演的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日子。
&0t;
夕阳把钢丝染成了金色。
李三胜望着台下攒动的人头,突然觉得,这比宫里的赏银更金贵。
因为这市井里的喝彩声,才是真正撑着他们走下去的绳。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