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赵通看着这一幕,想起前几年随父亲走驿道的情景。
那时的驿站只有一间破屋,传递消息的驿卒常常风餐露宿,遇到生病或车马损坏,只能自认倒霉。
如今不过一年光景,驿站竟有了这般变化,不仅能住能吃,还能看病、修车马,倒真是便利了许多。
第二日一早,赵通醒来时,天刚蒙蒙亮。
院外传来车马走动的声音,他起身洗漱,刚走到前院,便见李二柱正围着一辆马车打转,嘴里还啧啧称奇。
“郎君你看,这驿馆还有修补工具坊,昨日粮车的车轴松了,驿卒一早就给修好了,还上了新的润滑油,比之前还好用!”
赵通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前院西侧有一间小屋,门敞开着,里面放着锯子、斧头、锤子等工具,一名工匠模样的人正给一辆货车修补车轮。
旁边的驿卒见他过来,笑着说:“赵吏,您的马已备好,在马厩里,您去看看是否合心意。”
到了马厩,两匹棕黑色的骏马正低头吃草,毛色油亮,眼神有神,比他之前的枣红马壮实不少。
“这是驿馆专门养的驿马,每日都有专人照料,脚力好,能日行百里。”
驿卒说着,递过缰绳。
赵通接过缰绳,翻身上马。
马蹄踏在平整的驿道上,比昨日平稳了许多。
他回头望了一眼雍南驿,灯笼已熄灭,晨光中,驿馆的轮廓显得格外温暖。
行至中午,路过一处小镇,赵通见路边有个茶摊,便停下来歇脚。
茶摊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妇人,见他穿着官服,便笑着问:“郎君是从咸阳来?可是走的新驿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是,”
赵通点头,“昨日在雍南驿住了一晚,倒真是便利。”
“可不是嘛!”
妇人感叹道,“自从驿站革新后,我们这小镇的生意都好了不少。
以前商旅怕路上没地方住,都不敢走这条道,如今驿站能歇脚、能换马,还有医疗点,往来的人多了,我这茶摊的生意也红火起来。”
她指着不远处的杂货铺,“你看那家杂货铺,以前只卖些本地的东西,现在天天有从蜀地来的商人路过,带了不少蜀锦、蜀绣,他也跟着卖,赚了不少钱。”
赵通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杂货铺门口果然围着不少人,老板正拿着一匹蜀锦向客人介绍,脸上满是笑意。
他忽然想起出前,廷尉府的官员说过,驿站革新不仅是为了便利出行,更是为了让秦国的交通网络更完善,促进各地的交流。
如今看来,这话倒真是不假。
午后,天空忽然飘起细雨。
赵通催着马往前,不多时便见到一处驿站,规模比雍南驿小些,却也整洁。
他刚到门口,驿卒便迎了上来:“郎君可是要避雨?里面有暖炉,还能喝杯热茶。”
进了驿站,只见屋内已有几名商旅,正围着暖炉喝茶聊天。
其中一名商人见赵通进来,笑着拱手:“这位郎君也是走驿道的?我是从临淄来的,要去咸阳做丝绸生意。
以前走驿道,最怕遇到下雨天,连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如今有了这些驿站,可真是方便多了。”
“是啊,”
另一名商人附和道,“我上次在函谷关的驿站,马车的车轮坏了,本以为要耽误行程,没想到驿站有修补工具坊,不到一个时辰就修好了,还没收多少钱。”
赵通听着他们的话,心中越清晰。
驿站革新看似只是完善了一处处驿馆,实则是在秦国的土地上织就了一张网,将各地的官员、商旅、百姓都连在了一起。
这张网不仅传递消息、运送物资,更传递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