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新潮
咸阳宫的铜钟刚敲过辰时,卫鞅的奏疏已摆在新君驷的案头。
竹简上墨迹未干,&0t;兴修水利,整饬军备&0t;八个字力透纸背,像两把锋利的凿子,要在秦国的土地上刻下更深的变革印记。
殿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将卫鞅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站在阶下,玄色朝服上还沾着渭水沿岸的泥土——那是昨日勘察水渠路线时留下的。
&0t;商君是说,要引泾水入渭水?&0t;新君驷的手指划过&0t;渠定于仲山&0t;几个字,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泾渭两河自古并行,从未有过交汇的先例,这个想法在旁人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卫鞅俯身叩,声音沉稳如钟:&0t;陛下,臣已带人丈量三月。
仲山有天然峡谷可作坝基,沿北山南麓开凿干渠,穿漆、沮二水入渭,可灌溉关中平原四万余顷荒地。
若能成此渠,秦国岁入可增三成,再无饥馑之忧。
&0t;他说着展开随身携带的羊皮地图,手指沿红色标线滑动,&0t;此处地势高峻,可自流灌溉,无需人力抽水,十年便可收回成本。
&0t;
阶下的旧臣们刚经历过甘龙案的震慑,此刻虽有疑虑,却无人敢轻易反驳。
唯有掌管农事的少府令迟疑着开口:&0t;商君,如此浩大工程,需征民夫十万,耗费粮草无数,恐百姓不堪重负啊。
&0t;
&0t;民夫可按军功爵制付酬,&0t;卫鞅立刻回应,&0t;每日粟二斗,服役期满可抵徭役,表现优异者赏爵一级。
既解农时之困,又增百姓收入,何乐而不为?&0t;
新君驷看着地图上蜿蜒的红色线条,突然想起前日在市集听到的对话。
一个老农说,去年种的新麦亩产比往年多了两石,只盼着能多种几亩;一个退役士兵念叨着,若军饷再丰些,便能给家里添头耕牛。
这些朴素的愿望,不正是变法要实现的吗?他猛地一拍案几:&0t;准奏!
命商君总领渠务,所需人力物力,举国调配!
&0t;
诏令一下,秦国立刻沸腾起来。
各县令带着文书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