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集 游医的见闻(2 / 4)

田埂上坐着个看田的老丈,见赵岐背着药箱,递过陶罐:“喝水,刚烧的。”

罐沿结着水垢,水却清冽。

老丈说自己叫石老三,去年还在魏地做佃农,听说秦国招流民,给田给房,就带着全家迁来了。

“魏人笑咱秦地苦,可你看——”

他指向不远处的土屋,烟囱里冒着青烟,“那是咱自己的屋,田是自己的田,商君的法,认的是力气,不是出身。”

正说着,个穿红裙的女子挎着竹篮走来,里面是刚蒸好的麦饼。

“先生尝尝,用新麦磨的面。”

女子眉眼明亮,腕上戴着串陶珠,“商君说,女子织的布多,也能得赏,我上个月换了这串珠子。”

赵岐咬了口饼,麦香混着碱味,竟比大梁酒楼的点心更实在。

夜里住在石老三家,土炕烧得暖。

赵岐给老丈的小孙子诊病,孩子前些天受了风寒,石老三掏出枚秦半两:“先生,咱有钱。”

赵岐摆手,给他开了方子,用的是渭水边随处可见的蒲公英。

“这药能治病?”

老丈不放心。

“比人参管用。”

赵岐笑着说,心里却想起大梁的贵族,治个头疼脑热也要用天山雪莲,不过是为了显摆身份。

鸡叫头遍时,赵岐被屋外的动静吵醒。

推窗一看,石老三和里正正带着村民往田里去,火把连成串,像条游动的火龙。

“商君说,误了农时,比打输了仗还严重。”

石老三的声音从风中传来,带着股子狠劲。

三、河西军营

过了陈仓,就到了河西边境。

赵岐本想绕开,却被巡逻的秦兵拦下,领头的什长见他是医者,眼睛亮了:“正好,营里有弟兄被箭擦伤,先生去看看?”

军营扎在山坳里,帐篷排列得整整齐齐,连晾晒的甲胄都按高矮挂着。

赵岐给伤兵处理伤口时,见他们的箭囊里插着竹牌,写着姓名和籍贯。

“商君的新法,每支箭都要记着是谁的,丢了要受罚。”

什长蹲在一旁,给火盆添柴,“以前打仗,兵器丢得满地都是,现在谁也不敢马虎——军功爵是靠级换的,不是靠嘴说的。”

帐外忽然传来操练声,赵岐探头去看,见士兵们列着方阵,步伐踏得地面咚咚响。

个黑瘦的小兵正被伍长训斥:“出列!

握矛的手再稳些!

忘了商君说的‘阵前怯战,全家连坐’?”

小兵涨红了脸,重新入列时,握矛的手青筋暴起。

“狠是狠了点,但管用。”

什长递过块肉干,“去年河西之战,咱秦军杀得魏军哭爹喊娘,靠的就是这股子劲。

以前咱是穿皮甲的蛮夷,现在——”

他拍着身上的铁甲,“这是商君让人造的新甲,比魏人的还结实!”

赵岐在军营待了半月,见士兵们早晚操练,间隙就帮着附近村民种地。

有次他给个老兵治腿伤,见他腿上有块旧疤,像被刀剜过。

“这是旧年在魏国当奴隶时,主人打的。”

老兵声音沙哑,“商君废了奴隶制,我才成了兵,能靠杀敌换爵位。”

他从怀里掏出块竹简,刻着“公士”

二字,“等再杀两个魏兵,就能升上造,给家里换头牛。”

离开军营那日,河西的风正烈。

赵岐望着士兵们在操练场上列阵,旗帜上的“秦”

字在风中猎猎作响,忽然明白——这支军队的底气,不是来自锋利的兵器,而是来自每个士兵眼里的光。

四、南郑市井

南郑是秦地最南的城,靠近蜀地。

赵岐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