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商鞅入秦(1 / 5)

商鞅入秦:变法大幕的前奏

公元前361年,咸阳城的春雪尚未完全消融,巍峨的宫墙下,一辆由两匹瘦马拉着的简陋马车缓缓停在驿馆门前。

车上之人面容清瘦,目光如炬,腰间悬挂着一卷用牛皮细细捆扎的竹简——那是他钻研多年的变法之策。

此人正是卫国人公孙鞅,后世称为商鞅,此刻他正带着对功名的渴望与对理想的执着,踏上了秦国的土地。

一、壮志难酬:魏国的失意与抉择

公孙鞅出身卫国公族旁支,虽为贵族,却因血缘疏远而家境中落。

少年时的他便展现出对刑名之学的浓厚兴趣,常常彻夜研读李悝的《法经》和吴起的兵书。

成年后,他投身魏国相国公叔痤门下担任中庶子,得以近距离观察魏国的变法成果。

公叔痤深知公孙鞅的才能,临终前曾向魏惠王郑重推荐:&0t;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0t;可惜魏惠王以为这是病榻上的胡言,只是敷衍点头。

魏国的冷落让公孙鞅心灰意冷。

此时的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和吴起强军,虽为中原霸主,却因贵族势力盘根错节,改革陷入停滞。

公孙鞅明白,在这个论资排辈的国度,自己难有出头之日。

恰逢此时,他听闻西方的秦国布了一道震动天下的《求贤令》。

秦孝公嬴渠梁继位时,秦国正处于低谷。

河西之地被魏国占据,山东六国视秦为戎狄,不屑与之会盟。

孝公在《求贤令》中痛陈秦国困境:&0t;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0t;继而向天下承诺:&0t;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0t;

这道充满血气与决心的诏令,像一把火点燃了公孙鞅的壮志。

他意识到,秦国这个被中原视为蛮荒之地的国家,正因为落后,才有着破旧立新的迫切需求;正因为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