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索里尼小姐,我俩是好朋友……那时,我正是北方负责人,她到BJ来,我招呼她、招待她,就这样认识的。我陪她出去玩玩,到处看看,吃吃饭,就这样。当时没其他特殊关系,我也没想到她会喜欢上我。”
除了几张少帅和埃达当时的合影,时过境迁许多两人相处的细节早已无从考证。
但在二战剧情融合时空,眼前这位埃达·墨索里尼显然对远东的美好经历充满了怀念。尤其是枕边人对自己越来越冷淡,这种怀念就越强烈。
“去中国取景……”凯蒂夫人正考虑其中的可行性:“我听说自战争爆发以来,远东大国的大半国土都已沦丧。”
1943年的远东,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用一句话形容:“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甚至受所谓“曲线救国”口号的影响,出现了大批“国军”整建制的投敌附逆,摇身一变成为伪军。比如第39集团军副总司令孙良诚、第24集团军总司令兼40军军长庞炳勋、新编第5军军长孙殿英、新编第4师师长吴化文、山东地方武装荣子恒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叛变投敌,遂使伪军整体数量激增。甚至超过了侵华日军的总兵力。
在1943年9月间,八路军加新四军的总兵力仅为47万余人,且装备低劣弹药匮乏,更不掌握举国战争资源,而仅仅国民政府的正规军,就已经超过了500万人,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10.6倍。讲道理,国军既然拥有500余万的庞大武装,且掌握着国内国外军工、经济和粮食等绝大部分战争资源,同时接收了几乎全部的国际援助,是不是也应该当仁不让成为抗击侵华日军的绝对主力。
然而。冰冷的数字告诉后人,国民政府根本没有承担保家卫国应尽的责任。以正面抗日主战场华中地区为例,日寇第11军的20余万人,面对的是国民政府第五战区(30万兵力)、第六战区(40余万兵力)、第九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