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256章 葫芦弯迎客(2 / 3)

里满是自家村子的自豪。

十分钟后,车队停在农业合作社大锅饭食堂前。

红砖墙被刷得干干净净,砖缝里的青苔都清得利落,木质门窗的缝隙里嵌着新添的腻子,摸上去平滑得很。

门楣上那块“农业合作社食堂”

的木牌,字是许前进特意请村里老木匠重新描的红漆,艳得晃眼,旁边还留着几十年前的标语“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一笔一划都透着老辈人的劲儿,一下子把人拉回了合作社的年月。

“哎哟,这可不就是当年合作社的样子嘛!”

刚下车的张大妈,手轻轻搭在门框上,指腹蹭过木头的纹路,那是岁月留下的粗糙感,“我嫁过来那年,村里也有这么个食堂,后来拆了盖仓库,没想到葫芦湾还留着!”

“是啊,我小时候还在食堂里帮过忙呢!”

旁边的年轻人是王建国的侄子王小军,他凑过来,眼睛里满是怀念,“那时候端着搪瓷碗,排队打玉米糊糊,就着咸菜都能吃两大碗,香得很!”

许前进笑着往食堂里让,伸手撩开门帘:“大家别站着了,快进去!

包子是今早五点刚蒸的,猪肉白菜馅,白菜是后坡地种的,甜得很;油条是现炸的,油用的是自家榨的花生油;粥和豆浆也还热着,都是咱自己人做的,放心吃,管够!”

食堂里的长条桌擦得亮,能照见人影,桌上的搪瓷盆冒着热气,白汽顺着盆沿往上飘,在屋顶聚成小水珠。

掀开盖子的瞬间,肉包子的香味混着油条的油香、米粥的米香,一下子扑满了整个屋子,馋得妞妞直拽刘婶的衣角:“娘,我要吃包子!”

村民们刚开始还有些拘谨,手放在身侧,眼神往盆里瞟,没人好意思先动手。

直到王建国伸手拿起一个肉包,包子皮软乎乎的,捏着还冒热气,他咬了一大口,油顺着嘴角往下滴,用袖子擦了擦也不管,大声说:“好吃!

前进,你这包子馅调得地道,咸淡正好,肉也新鲜,没掺一点冻肉!”

这话一出口,大伙顿时放开了。

有人拿起搪瓷碗,盛了满满一碗小米粥,粥熬得黏糊糊的,抿一口满是米香;有人抓着两根油条,递一根给身边的孩子,看着孩子吃得满嘴油,自己也笑得眯起眼;还有人端着豆浆,跟相熟的人唠着嗑:“你看这豆浆,浓得能挂碗,比城里卖的强多了!”

王建国走到许前进身边,手掌重重拍在他的肩膀上,力道里满是欣慰:“自我介绍一下,前进书记,我是王家坳的王书记,这次真得谢谢你。

你看看这葫芦湾,路修的好,食堂也办得这么好,连空气都比咱村甜,比咱王家坳强太多了!”

周围的村民也跟着附和,声音里满是佩服:“是啊,建国老弟,您这外甥可太能干了!”

“咱要是能把王家坳也搞成这样,以后也不用出去打工了!”

许前进连忙摆手,脸颊微微泛红,语气带着腼腆:“王书记,大伙们,可别这么说。

都是应该做的,咱们是邻居,隔着一座山,本来就该互相帮衬、互相学习,都是应该的!”

一顿饭吃得热热闹闹,碗碟碰撞的声音、说笑声、孩子的嬉闹声混在一起,满是庄稼人家里的烟火气。

村民们边吃边聊,话题从早餐聊到葫芦湾的变化,从蔬菜大棚聊到太阳能路灯,眼神里的羡慕藏都藏不住。

等大伙都放下碗筷,许前进看了看手腕上的表——已经八点半了,他对王建国说:“大舅,王书记,早饭也吃好了,接下来咱去东山旅游区呢,还是去村里看戏,村里准备了戏台,请了县剧团的人唱《穆桂英挂帅》,还有杂技班子耍顶碗;不过要是大伙想先逛逛景区,咱就先去逛,您俩看咋合适?”

王建国刚要开口,王书记就抢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