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北顾心中暗暗思忖,到底该如何说动眼下正处于仕途上升期的王安石,来冒着风险帮助他去查此次陷害事件呢?
这位未来的“拗相公”,出了名的不贪财不好名,几乎是个没有弱点的人。
而陆北顾跟王安石的交情,虽然因为青松社的存在,比之他与包拯的交情要好一些,但仅凭交情,是不可能打动王安石的。
想要王安石用其手中的权力帮助自己进行反调查,那么陆北顾必须要拿出足以打动王安石的东西。
想到这里,陆北顾陷入了沉思.
在他刚想出些眉目时,一阵类似编钟的声响,便响起了。
内侍们开始安静而迅速地将殿内考生的贴经卷子收上去,随后,将墨义的卷子发了下来。
跟宋庠和冯京在考前告诉他的一样,殿试的墨义跟省试的墨义完全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倒不是墨义题目不从《春秋》和《礼记》里面出了,也不是题目难度有什么明显变化,而是题目形式和考察的主要方向都不一样了。
礼部省试的墨义,主要用意是筛选,所以会专门挑一些幽微深邃的题目来考,考察的是学生的辨析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
而殿试的墨义,则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忠孝仁义”的立场,故而会将《春秋》和《礼记》糅合在一起考,而非分开单独考各自的题目。
譬如第一题,“《春秋》桓公二年载‘滕子来朝’,《公羊传》谓‘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滕子何以朝之?讥也’。然《礼记》有云‘诸侯相见于郤地曰会,莅牲曰盟,未言朝聘之非’。试问滕侯于弑逆之际行朝礼,是尊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