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舜卿脸上那点得意之色瞬间凝固。
他自负才学,本意是想以一篇精心准备的《英雄论》震慑全场,打压剩余未被分化的宋人的士气。
没料到对方不接招,反而将难题抛了回来。
他眯眼扫过抚须不语的苏洵,又看向神色平静的陆北顾,心下飞快权衡。
这提议看似公允,实则刁钻,无论徐舜卿选择谁,都不是什么好选择。
僵持之际,苏轼却忽然冷笑一声,拱火道:“徐御史方才高谈阔论,纵古论今,何故此刻踌躇?莫非是自觉文章虽佳,却难敌我蜀中老凤清声,或雏凤新鸣?若是心虚,此刻退去,尚可不失体面。”
这话挤兑得徐舜卿面色一青。
他身后一名党项武士似懂些汉话,见他受窘,低吼一声,蒲扇般的大手按上了腰间.虽无兵刃,但那威胁之意不言而喻。
苏辙立刻警惕地半侧过身,将兄长挡在身后。
程建用、杨尧咨等人也纷纷站起,这些蜀中士子虽惧于党项武士凶悍,却无一人退缩。
徐舜卿抬手,止住了身后党项武士的动作。
他心知若在此地动粗,即便占得一时便宜,也彻底坏了国相交托的大事,反而于大局不利。
毕竟,作为第一批使者,徐舜卿已经完成了向宋国宣告夏国庙堂易主的任务,却没有随队返回夏国,就是因为他熟悉宋国的情况。
国相的意思便是让他协助第二批使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