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房子,要先打地基,是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已经知道的事情。
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发现过早期地基的夯土层。
赵煦在现代,参观过二里头夏墟遗址,足足一万平方米的宫殿遗址下,有着超过两米的夯土地基。
即使过去了数千年,昔日的夏都早已湮灭。
但地下的夯土地基,依然忠诚的在地下,默默守护着夏后氏的宫阙。
具体到大宋,地基技术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
撼沙法、土换基、桩基等技术,都已经普遍运用。
而靖安坊在开始建设后,就被发现,这地方的地下土质非常松软。
寻常的木制建筑可能还好。
一旦要建砖瓦、砖混结构的建筑,地基就肯定会下陷。
面对这种情况,要么土换基——挖掉地下松软的沙土,然后用碎石、矿渣,甚至三合土填充,人造一层地基。
要么就是撼沙法了。
两种办法各有优劣但最后,赵煦拍板,用上了撼沙法。
当然是改良后的撼沙法,这种改良的撼沙法,只保留了基槽的做法和地面的砌砖。
原本的地基夯实工序,则直接被更高效、坚固的土法混凝土取代。
这种土法混凝土,自然无法和现代的混凝土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