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年的他,对大宋典故,可谓了如指掌,熟烂于心。
所以,他很轻易的就知道了,吕公著的心思。
因为,在大宋历史上,也曾有一个和现在的司马光情况相似的大臣。
这位大臣的名字叫做:欧阳修!
最初,太常礼院给欧阳修定的也是单谥文。
所以在当年,此事在朝野闹得沸沸扬扬。
欧阳修的门生、故旧、学生纷纷跳脚,甚至猛烈抨击太常礼院,认为这些官僚是因为没有吃到欧阳修家属的贿赂,在故意打击报复。
此事,一度甚嚣尘上,闹得很大。
于是,赵煦的父皇,将之下朝议,在朝堂的议论上,这个单谥为欧阳修的朋友们集体驳回。
时任右正言的常秩,以欧阳修有定策之功,认为当加献,为文献。
而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反对——欧阳修生前和苏轼一样是大嘴巴,得罪过无数人,政坛上的政敌,数都数不清楚。
加上他多次主持贡试,因为他的倾向,直接改变了大宋文坛的风向。
这固然让无数人受益,但也打断了无数人的前程。
多少人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股,不舍昼夜的努力,结果,一到科场就两眼一黑——怎么不考我学过的了啊!
于是纷纷发挥失常,这些人科举失利后,自然会将一切怒火,发泄到始作俑者的欧阳修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