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的右相,在熙宁时代曾两次宣麻。
第一次,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出镇陕西为陕西经略安抚使,全权主持沿边各路大军,攻略横山,然而因为后方出现了兵变,功亏一篑,只能回朝请罪,出知地方。
第二次,王安石辞相后推荐韩绛接任,十个月都没有,就急吼吼的把相位再次让给王安石。
坊间传说乃是因为吕惠卿太厉害,韩绛招架不住,就干脆一拍两散,把王安石召回汴京,让那个拗相公来对付吕惠卿。
除此之外,苏轼对韩绛的了解,一片空白。
韩绛在苏轼这里,甚至还没有其弟弟韩维、韩缜知名。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张方平道:“等子瞻见了韩子华,就会知道,古人为何会说这个话了!”
旧党元老,也不是立场一致的。
就当年韩魏公和富韩公,都尿不到一起。
何况是剩下的人?
相对来说,张方平因为隐退在应天府,所以知道韩绛的施政和为人。
主打一个不疾不徐,不紧不慢。
两人也常常聚在一起,作诗唱和。
算是比较熟悉的朋友吧!
当然也仅限于此了。
两人政见,其实截然不同,甚至有些针锋相对。
可,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