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吕先生(6k求订~)祝大家国(2 / 5)

p;  这不是父亲的声音吗?可这声音怎么会出现在母亲的研究磁带上?而且更诡异的是,这段录音的时间戳显示为**1993年12月24日**??正是火灾发生的前一天晚上。

    她迅速调取终端数据库,将这段音频导入频谱分析模块。随着波形图展开,一组隐藏信号逐渐显现:在常规音频频段之外,存在一个极低频的副载波,其振幅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编码模式。经过解码,系统输出了一串文字:

    >【实验记录R-12:首次实现跨代情感共振。受试者(吕若琳)与已故亲属(吕建国)脑波同步率高达87.6%。结论:血缘纽带可作为量子记忆传输通道。警告:该现象可能引发‘逆向感知’??即逝者意识片段可通过特定声波序列主动影响现存个体。建议立即封存所有相关数据。执行人:苏婉清(签名)】

    苏婉清,是她母亲的名字。

    吕若琳跌坐在椅子上,脑海中一片轰鸣。

    原来早在三十年前,母亲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亲人之间的爱,并非单向的追忆,而是一种可以穿越时间维度的能量交换。只要找到正确的频率,那些被认为已经消散的灵魂,依然能以某种方式触碰活着的人。

    而她,从出生起就是这场实验的一部分。

    难怪她从小就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东西:三岁时梦见父亲牵她的手走过雪地;七岁那年在音乐课上无意识哼出一段旋律,老师惊问“这是谁教你的”;十八岁高考前夕,深夜复习时收音机突然自动开启,播放的正是《归途》的雏形版本……

    一切都不是巧合。

    她颤抖着打开终端,接入“镜像协议”的核心日志,输入关键词“R-12”和“逆向感知”。系统加载了足足五分钟,才弹出一份加密档案:

    >【ProjectEcho-FinalReportExcerpt】

    >……我们低估了人类情感的穿透力。传统理论认为死亡意味着意识终结,但我们发现,在极端情感锚定条件下,个体记忆可在亲属大脑中形成‘残影共振’。这种共振并非幻觉,而是真实存在的量子纠缠态表现。

    >最成功的案例发生在研究员陈昭阳身上。其妻因难产去世后,他连续七天在家中播放她生前录制的语音。第八天清晨,他声称妻子在他耳边说了三个字:“对不起。”经检测,那段空气中并无任何声波残留,但他的脑部fMRI显示,听觉皮层出现了与真实语言接收一致的活动模式。

    >我们将其命名为“心灵回声”(SoulEcho)。

    >若琳的情况更为特殊。她是极少数天生具备高灵敏度接收能力的个体,且与父亲存在强烈情感绑定。初步推测,她的神经系统如同天然天线,能够捕捉到那些滞留在时空褶皱中的低频信息流。

    >她不是普通的继承者。她是桥梁。

    泪水无声滑落,滴在屏幕上,晕开了“桥梁”二字。

 &nb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