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头晕、耳鸣的毛病?”
陈林惊讶道:“你怎么知道?父亲确实经常说头晕耳鸣,有好多年了。”
“心开窍于耳,心气不足则耳鸣;气血不能上荣则头晕。
这些都是心脑血管问题的前兆。”
季瑶解释道。
“看来陈伯伯的病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这番话让陈林对季瑶的医术更加信服。
他看着月光下季瑶专注整理药材的侧影,忽然觉得这个儿时记忆中沉默寡言的小姑娘,已经变成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女性。
第二天,季瑶如约前往陈林家。
她为陈老汉做了详细检查,望闻问切一丝不苟。
“陈伯伯的心气很虚,脉象细弱而结代,这是典型的心律不齐。”
季瑶诊断后说。
“我先开七服药,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
服药期间要注意休息,保持情绪平稳。”
她取出纸笔,流畅地写下一张药方。
陈林接过一看,字迹娟秀而有力,药材配伍精妙,剂量拿捏精准,完全不像普通乡村医生的手笔。
“这些药材”
陈林有些为难,“有几味药恐怕县里药店都配不齐。”
季瑶微微一笑:“不用担心,我药箱里都有备。
我先配三天的量,之后的药我可以帮你从城里寄来。”
陈林感激不已,坚持要付药费。
季瑶推辞不过,只收了成本价:“乡里乡亲的,不必客气。”
接下来的日子里,季瑶每天都会抽时间去看望陈老汉和季大伯,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方。
两位老人的恢复度令人惊喜——陈老汉的心悸气短明显减轻,已经能下床慢慢走动;季大伯的肿伤基本消退,疼痛消失。
村民们亲眼见证这些变化,对季瑶的医术更加信服。
来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季家小院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季瑶从不推辞,但也立下规矩:急症重症优先,小病小痛按顺序来;贫苦人家分文不取,条件好些的只收药费;所有诊金明码标价,绝不多收一分一毫。
她看诊时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病因和防治知识,教村民如何通过饮食调理预防疾病。
“防病重于治病。”
她常这样说,“很多病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平时注意比病了再治更重要。”
一周后的傍晚,陈林再次登门。
这次他带来一个厚厚的笔记本。
“季瑶,这几天我一直在观察你治病。”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是县一中的生物老师,对中医很感兴趣,能不能向你请教一些中医基础理论?”
季瑶欣然同意。
两人坐在院中的老槐树下,从阴阳五行讲到脏腑经络,不知不觉聊到月上中天。
陈林的悟性很高,总能提出深刻的问题。
季瑶也很久没有与人如此畅快地探讨医学了,她将自己这些年的学习和临床经验娓娓道来,听得陈林如痴如醉。
“季瑶,你真是个宝藏!”
陈林由衷赞叹。
“你的医术和医德,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
季瑶望着天边的明月,轻声道:“中医不仅是医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教会我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平衡身心。
这些智慧,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
就在这时,季时安揉着惺忪的睡眼从屋里走出来:“妈咪,该睡觉了。”
季瑶这才现已是深夜,歉意地对陈林说:“不好意思,一聊就忘了时间。”
陈林连忙起身告辞,走到门口又回头:“季瑶,周末县里有场中医药文化讲座,你有没有兴趣一起去?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