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提审他。另外,你带玄夜卫去破庙,埋伏好,等使者与旧党接头时,一并拿下。”
秦飞领命而去,谢渊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的南宫。萧恪被软禁在那里,竟还参与了复辟计划,看来旧党的根基比他想象的更深。他抬手摸了摸肩甲上的箭痕,岳峰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守江山,不仅要防外患,更要防内鬼;不仅要斩明敌,还要挖暗线。”他会守住的,不仅要抓住徐靖、石崇背后的人,还要彻底铲除旧党在边地的势力,让大吴的江山真正安稳。
谢渊返回兵部,案上已摆好徐靖的供词、石崇的名册、瓦剌使者的行踪图、《玄夜卫权辖修订奏疏》。他拿起笔,在奏疏上签下“谢渊”二字,笔迹遒劲,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窗外的阳光正好,洒在案上的《德胜门防务增修图》上,“德胜门”三字泛着金光,像在诉说着一场场守护江山的战役,更像在预示着未来的硬仗。
亲兵走进来,递上一封书信:“大人,南宫太上皇派人送来的。”谢渊接过信,见上面写着“谢卿留徐靖、石崇以查暗线,思虑周全。昔年元兴帝北征,亦曾留敌将以探军情,今大吴有卿,朕放心矣。”他将信折好,放进袖中,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太上皇的认可,是对他最大的鼓励,也让他更加坚定:留徐靖、石崇性命,是正确的选择。
远处的团营,操练声仍在继续,那声音穿过兵部衙署的窗棂,落在谢渊的案上,落在他的心里。他知道,只要这声音不歇,只要他能抓住徐靖、石崇背后的所有线索,大吴的江山就永远安稳,大吴的百姓就永远安心。
片尾
三日后,张文残党七人及诏狱署三名千户,因“勾结外患、谋逆夺权”,判斩立决;其余从犯二十余人,贬为庶民,流放至边境戍边,永世不得回京。周显因戴罪立功,擒获张文残党,暂免贬谪,仍任玄夜卫北司副使,受秦飞监督,若再犯错,一并治罪。
《玄夜卫权辖修订奏疏》获帝准,于当月推行全国——玄夜卫正式失去调兵权,仅保留“监察缉捕”之职,调兵需经兵部、御史台双重核验,附帝印;审讯三品以上官员,需御史台派员监督,从制度上彻底杜绝了特务机构擅权乱政的可能。
东宫护卫按谢渊部署,日夜值守,太子萧烨的起居、读书皆无虞。萧栎的病情因旧党核心被抓、复辟计划败露,竟渐渐好转,偶尔还能临朝听政,见谢渊主持军政井井有条,又查得边地旧党名单,叹道:“谢卿,朕有你,如元兴帝有岳峰,如太祖帝有萧勇(大吴开国名将),大吴之幸也。”
宣府卫副总兵李默送来捷报:按石崇供出的名单,已抓获边地镇刑司旧吏十五人,搜出他们与瓦剌联络的密信;瓦剌使者在破庙接头时,被秦飞当场抓获,经审讯,供出瓦剌计划明年春汛犯边的具体时间和路线。李默已按谢渊的吩咐,加强春汛防务,新弩、粮草皆已备齐,边军士气大振。
南宫太上皇萧桓闻边地旧党被清、瓦剌阴谋败露,派近侍送来元兴帝北征时使用的“定边剑”,剑鞘上刻着“守土安民”四字。谢渊将“定边剑”与《德胜门防务增修图》《三层御敌阵图》一同供奉于团营忠勇祠,祠内还立了一块石碑,刻着德胜门之战阵亡士卒的姓名,旁边题着“功在社稷,名留青史”——这是他对那些牺牲士卒的承诺,也是对大吴百姓的承诺。
徐靖仍被关押于诏狱署,每日提审,已陆续供出更多瓦剌与旧党的联络细节;石崇因主动招供边地旧吏名单,被改判为“终身监禁,不得与外界联络”,但其掌握的镇刑司旧档线索,仍在进一步挖掘中;萧恪因涉及复辟计划,被加强看管,玄夜卫正核查其与旧党的所有往来,不日将提审定罪。
卷尾语
玄夜逼宫案,以晨漏二刻周显持“伪口谕”闯兵部始,以辰时四刻旧党核心被抓、边地线索浮现终,短短五时辰,不仅是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