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朝会弹章忽发难,孤臣面静腹藏澜(6 / 6)

灾、边防等事,必先征询谢渊意见,再向萧栎奏报。

谢渊偶感风寒,虽经太医院诊治,病情却日渐沉重。萧栎每日命人送御膳至府,萧烨则守在病榻前,为他诵读最新的边防奏报。弥留之际,谢渊握着萧烨的手,虚弱地说:“殿下……坚守制度……善待士卒……体恤百姓……大吴……必能长治久安……”萧烨含泪点头:“太师放心,儿臣定谨记您的教诲!”

此后,萧栎命萧烨将谢渊制定的《军粮调度细则》《言官弹劾规制》等汇编为《成武新政录》,作为百官必修之书。待萧烨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后,每遇朝政决策,必翻阅此书,以谢渊之训为准则。大吴因这些制度的坚守,边防稳固、吏治清明,迎来了长达百年的承平之世,而谢渊“教太子、定制度”的故事,也成为后世君臣相传的典范。

卷尾语

太和殿言官弹劾一案,以王炳无据发难始,以《言官弹劾规制》颁行终,实为谢渊在“旧党反扑”与“言官滥权”双重困局中的破局典范。他未为“目无君上”之虚名所困,以《士卒冻伤名录》《杨武供词》为铁证直戳要害,既自证清白,更借机肃清旧党余孽、完善言官约束机制,实现“个案自辩”至“体系防弊”的跃升,暗合明代“于谦驭下整饬言路”的历史智慧。

从君臣相得与储君教导维度观之,谢渊的价值更在制度之外:他辅佐萧栎三十余载,既为股肱又守本分,屡辞厚赏而专务实事;教导皇太子萧烨,则重“实践历练”而非“空言说教”,将“守纲纪、护苍生”的初心融入日常政务,为大吴培养了合格的继承者。这种“辅君以忠、教储以实”的特质,让他超越了普通的“直臣”定位,成为连接朝堂稳定与制度传承的关键纽带。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历仕辅萧栎、教萧烨,定规制、清吏治、护边防,虽屡遭弹劾而初心不改,使成武之治延及后世。”此案印证了“良臣者,不仅能治当世之弊,更能传后世之法”的真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既需制度的完善,更需有“守制之人”与“传制之师”,谢渊兼而有之,故能成为大吴盛世的基石。

太和殿的朝会依旧,谢渊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制度仍在规范着百官言行,他教导的储君正将其理念付诸实践。言官的弹劾不再是党争的工具,而是纠奸的利器;边防的粮饷不再因私扣而迟滞,而是按需而至。这场因“弹劾”而起的博弈,最终以“制度传承”的形式融入大吴的血脉,证明了“公道在证、制度在守”的永恒价值。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