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朝会弹章忽发难,孤臣面静腹藏澜(3 / 6)

三条:“言官弹劾需附确凿证据,无据弹劾者杖责三十,降职两级;言官与被弹劾者有亲属、门生故吏关系者,需回避;弹劾案件需由御史台与玄夜卫联合核查,确保公正。”

规制修订完毕后,谢渊呈给萧栎御批。萧栎看后,赞不绝口:“此规制完善周密,可杜绝言官滥用职权之弊。谢卿,你为朝堂清明又立一功!”

谢渊躬身道:“陛下谬赞。言官乃朝堂耳目,若耳目清明,则吏治清明;若耳目被蔽,则奸邪滋生。此规制既是约束,亦是保护,让言官能真正履行纠察之责,而非成为私党工具。”

萧栎点头:“你说得对。即日起,此规制颁布全国推行。”

回到御史台,谢渊坐在案前,看着窗外的暖阳,心中一片澄澈。他想起早朝时王炳的弹劾,想起那些因军粮迟滞而冻伤的士卒,想起旧党残余的阴谋,忽然明白——朝堂的清明从非一蹴而就,需要一次次与奸邪的博弈,一次次对制度的完善。

他提笔在《宣府卫士卒抚恤清单》上签下名字,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对士卒的牵挂,对公道的坚守。他知道,前路依旧漫长,旧党残余或许还会反扑,新的问题或许还会出现,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手中有铁证,心中有公道,身边有忠于职守的同僚,更有帝王的信任与百姓的期盼。

烛火燃起时,谢渊仍在批阅案卷。案上的《言官弹劾规制》与《杨武供词》并列摆放,一为防弊之制,一为惩奸之证,共同守护着大吴的朝堂清明。他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想起宣府卫即将收到的冬衣与抚恤银,嘴角露出一丝浅淡的笑意——只要能让士卒不再受冻饿之苦,让公道不再被蒙蔽,再多的辛劳,也值得。

《言官弹劾规制》推行后,谢渊命御史台派专人巡查各地言官履职情况。不出一月,便查处三名无据弹劾地方官员的御史,按规制杖责降职,震慑了全国言官。各地言官弹劾案件数量虽减少三成,却皆有确凿证据,诬告现象大幅减少。

一日,谢渊接到大同卫总兵的奏报,称“当地御史发现户部主事克扣赈灾银,及时弹劾,已追回赃款,未造成损失”。他看后十分欣慰,对身边的杨武继任者道:“你看,规制推行后,言官真正发挥了作用。这便是我们修订规制的意义所在——不是约束言官,而是让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

继任者躬身道:“大人所言极是。只是旧党残余仍在暗中活动,近日有消息称,他们计划买通外地言官,再次弹劾大人。”

谢渊冷笑一声:“让他们来。如今有《言官弹劾规制》约束,他们若敢无据弹劾,只会自食恶果。我们只需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军粮调度无误、边防稳固,便不怕任何诬告。”

此后,谢渊更加注重军粮与边防的管理。他每月亲自抽查一次军粮转发记录,每季度前往边卫巡查一次防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绝不姑息。在他的努力下,大吴边防日益稳固,军粮调度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安定繁荣的景象。

萧栎在朝会上表彰谢渊:“谢卿整顿言官、肃清旧党、稳固边防、保障军粮,功不可没。朕欲加你‘太师’衔,赏良田两千亩。”

谢渊再次推辞:“陛下,臣已身居太保,爵禄已极,良田亦无需赏赐。若陛下真想奖赏臣,便请陛下下旨,加大对边卫士卒的优抚力度,提高士卒俸禄,让他们能安心守边。”

萧栎深受触动:“准你所请。即刻下旨,边卫士卒俸禄提高两成,阵亡士卒家属抚恤金加倍。”

边卫士卒优抚政策颁布后,谢渊亲自前往宣府卫、大同卫宣旨。士卒们得知后,欢呼雀跃,纷纷表示“愿为大吴死战”。谢渊看着士卒们黝黑的脸庞和坚定的眼神,心中十分感动:“你们是大吴的屏障,朝廷不会忘记你们的牺牲与奉献。”

在宣府卫期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