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券既是帝王的信任,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他再次躬身:“陛下,良田臣恳请转赐德胜门阵亡士卒家属,臣家中尚有薄田,足以度日。免死铁券臣收下,但臣此生只求问心无愧,绝不会用它来抵偿过错。”
萧栎点头:“准你所请。德胜门阵亡士卒家属之事,便交由你全权处置。”
离开乾清宫,谢渊立刻命杨武将赏赐的良田分配给阵亡士卒家属,并派人前往各地督查,确保抚恤银足额发放。然而,半月后,却有十余名士卒家属来到御史台上访,哭诉说地方官克扣了他们的抚恤银,仅发放了半数。
谢渊心中震怒,当即命秦飞率玄夜卫前往地方核查。三日后,秦飞回报:“大人,克扣抚恤银的是顺天府知府刘全,他是前吏部尚书李嵩的门生,与张文过从甚密,此次共克扣抚恤银五千两,分赃给了张文及当地乡绅。”
谢渊气得浑身发抖——这些人竟连阵亡士卒的抚恤银都敢克扣,简直丧心病狂!他当即带着证据入宫,向萧栎奏报此事。萧栎听后,怒不可遏:“刘全、张文竟敢如此大胆!谢卿,命你即刻将二人拿下,交刑部严审,追缴克扣的抚恤银,严惩不贷!”
谢渊领旨,命秦飞即刻逮捕刘全、张文。经审讯,二人对克扣抚恤银之事供认不讳,还招出了其他三名参与分赃的地方官。谢渊命人将克扣的抚恤银全部追缴,发放给家属,并将刘全、张文等人判处流放,永不录用。
此事过后,朝野上下震动,再也无人敢轻视战功核验与抚恤发放之事。《战功核录条例》的推行也愈发顺利,各地将领与官员都严格按照条例执行,功赏不公的现象大幅减少。
成武九年秋,谢渊奉命前往宣府卫巡查边防。抵达宣府卫后,他没有先去总兵府,而是直接来到德胜门阵亡士卒家属的聚居地。这里的百姓看到谢渊,纷纷围上来,拉着他的手诉说感激之情:“谢大人,若不是您,我们连亲人的抚恤银都拿不到,更不会有人记得他们的功劳!”
谢渊看着百姓们眼中的感激,心中一阵温暖:“这是陛下的恩典,也是各位亲人用命换来的荣耀。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他走进一户老妇家中,老妇的儿子是德胜门阵亡的士卒,家中只有她一人。老妇拿出一个破旧的布包,里面是儿子的遗物——一块染血的令牌和一封未寄出的家书。
“大人,这是我儿的令牌,您能不能把它放在德胜门的碑前,让他知道,朝廷没有忘了他。”老妇含泪道。
谢渊接过令牌,上面的血迹早已发黑,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惨烈。他郑重地点头:“老夫人放心,我一定把令牌放在碑前,让所有来祭拜的人都知道,您的儿子是大吴的英雄。”
离开聚居地,谢渊来到宣府卫总兵府,与李默、岳谦商议边防事宜。李默道:“大人,自从《战功核录条例》推行后,将士们的士气高涨,训练更加刻苦,边防也比以前稳固多了。”
岳谦也道:“是啊,以前总有人抱怨功赏不公,现在大家都知道,只要奋勇杀敌,朝廷定不会亏待,都愿意为大吴效命。”
谢渊点头:“这就好。边防稳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我们不能让将士们流血又流泪,这是我们的责任。”他顿了顿,又道:“我打算在宣府卫也立一块‘阵亡将士碑’,将历年在宣府卫阵亡的士卒姓名都刻在碑上,让他们的功绩永远被铭记。”
李默、岳谦齐声赞同:“大人此举,深得人心!我们立刻着手准备。”
在谢渊的推动下,宣府卫的“阵亡将士碑”很快落成。揭幕仪式上,谢渊亲自为石碑题词:“忠魂昭日月,浩气壮山河。”百姓们纷纷前来祭拜,哭声与敬意交织,场面感人至深。
返回京师后,谢渊接到萧栎的旨意,命他主持编纂《大吴战功录》,将开国以来的重大战役及阵亡将士名录汇编成册,供后人查阅。谢渊深知此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