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夜卫内部出问题,石迁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
周显点头:“玄夜卫是陛下的耳目,必须干净可靠,才能查奸佞,护京师。”
谢渊撰写《大吴拒敌录》,详细记载焚信拒降、除石迁之谋的过程、京师与边地防务的要点,奏请萧桓颁行九边。录中写道:“拒敌之道,在明忠奸、振士气、固防务。忠奸明则朝堂安,士气振则军民勇,防务固则胡虏惧。”
萧桓命内阁将《拒敌录》抄送六部九边,令“边将研习,仿京师之法,固边地防务”。
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摆宴庆祝,街上挂满红灯笼,孩子们提着灯笼跑,商贩们吆喝着卖货,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起谢渊焚信拒降的事,都笑着说:“陛下英明,谢太保忠良,咱们才能过安稳日子!”
周老汉带着乡勇们来赴宴,捧着新酿的米酒,敬谢渊:“谢太保,明年若瓦剌再来,俺们还跟您一起守城门!”
谢渊接过酒,笑着说:“好!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就没有守不住的城!”
瓦剌太师也先见大吴拒降守国,京师防务加固,边军强盛,自知再难进攻,遂遣使入京求和,递上“永不袭边”盟约,愿“年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求大吴赐粮五千石”。
萧桓召谢渊、李东阳议:“也先求和,可允吗?”
谢渊道:“陛下,可允,但需让使者见京师的防务和民心,让他们知道,大吴兵强粮足,再不敢来犯;朝贡需按礼制,粮可赐,但不可多,防其得寸进尺。”
李东阳点头:“谢太保所言极是,求和能保边地安稳,让兵卒们安心过冬。”
萧桓准允:“派秦飞去接待使者,让他们看看京师的兵卒和粮仓,再议盟约。”
秦飞带瓦剌使者到德胜门,见兵卒们练得热火朝天,火器精良,粮囤满实;又到居庸关,见边军演练阵法,堡寨坚固,使者私下对秦飞道:“大吴兵卒这么强,京师这么稳固,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
秦飞冷声道:“若你们再敢来,德胜门的兵卒定让你们有来无回!”
使者到京师后,见街道繁华,百姓安乐,更是敬畏——他们知道,大吴已不是石迁通敌时的样子,再犯只会自取灭亡。
萧桓在太和殿接见瓦剌使者,签订盟约:“瓦剌永不再袭大吴边地,每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大吴每年赐瓦剌粮五千石,于宣府卫交接。”
使者走后,萧桓对谢渊道:“有德胜门的防务在,有边军的强兵在,也先才真心求和——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是臣的本分,也是百官和百姓的功劳。”
片尾
谢渊、秦飞、李默仍忙于边地防务与京师监察,萧桓常召三人入宫议事,从防务调度聊到边地盟约,君臣信任愈发深厚。李东阳在《内阁记事》中写道:“德佑十五年夏之焚信拒降,非谢太保之忠、秦指挥使之刚、李副总兵之勇、陈尚书之谨,难成也。君明则臣忠,臣忠则敌惧,敌惧则国安——此乃大吴中兴之理,传之后世,当永记之。”
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立“拒敌安邦碑”,刻萧桓、谢渊、秦飞等之名,碑文中写道:“德佑之夏,敌书劝降,佞臣通敌,忠良焚信。城头烈焰明忠志,铁誓丹心护京师,边地安,百姓乐,此乃大吴之幸,社稷之福。”每到初一、十五,总有百姓提着祭品来祭拜,香火袅袅中,边地的堡寨愈发坚固,京师的民心愈发凝聚,像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也守护着这片土地永恒的安稳与太平。
卷尾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十五年夏,帝幸德胜门,观谢渊焚劝降书,军民欢呼,瓦剌使者退。帝叹曰:‘渊之忠,足以安社稷;军民之勇,足以拒胡虏。朕得此臣、此民,大吴幸甚!’”
《玄夜卫档?忠烈录》补:“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