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莫道边尘埋忠勇,史书犹记扣舷声(3 / 4)

步棋毒啊,让镇刑司先奏'大同卫哗变系岳峰暗中主使',再让赵谦当堂对质,既解了大同卫的围,又能借'边将结党'削岳峰的权,一箭双雕。"

谢渊突然将《军粮律》拍在案上,泛黄的纸页簌簌作响,指尖点着"凡诬陷边将者,斩立决"的条目,墨字被永熙帝朱笔圈过三次:"他漏算了一条——周铁牛的亲弟弟周铁蛋在玄夜卫当值,去年跟着我查朔州粮案时,截获过赵谦给李府送粮的亲笔条子,上面还有李嵩管家的签收印。"

他起身时带倒了案边的铜炉,炭火溅出几粒火星,落在沈炼的靴面上。"赵谦倒卖军粮时,总让周铁蛋记账,那小子心细,每笔都抄了副本,藏在宣府卫的砖缝里。"谢渊的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金属般的冷硬,"李嵩以为斩了周铁牛就能灭口,却不知这弟兄俩早留了后手。"

窗外的雪停了,晨光透过窗棂照在沈炼带来的条子副本上,"今付李府粮三十石,赵谦"的字迹歪歪扭扭,墨色深浅不一,显是当时心慌手抖,却像把钝刀,能慢慢割开所有粉饰的谎言。沈炼望着条子,突然攥紧了腰间的令牌,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去宣府找岳峰——咱们得让赵谦知道,有些债,躲不过;有些账,赖不掉。"

风卷着残雪掠过风宪司的匾额,"正大光明"四字在晨光里泛着冷光,像在无声地注视着这场即将撕开黑幕的较量。

德佑十三年腊月初十,三法司重审大同卫哗变案。岳峰从宣府赶来,甲胄上还带着黑风口的霜痕。当周铁牛的弟弟捧着血书供词跪在殿中,当玄夜卫呈上赵谦与李府的粮账,当风宪司宣读"李嵩管家在山东变卖军粮"的证词,赵谦突然瘫在地上,哭喊着将所有罪责推给李嵩:"是他逼我的!是他让我克扣粮饷,说'边兵贱命,饿死几个不算什么'!"

萧桓坐在御座上,望着阶下互相攀咬的人,突然想起阳曲卫城砖上的箭痕。那些守边的士兵,啃着发霉的饼子守城时,可曾想过自己会死于同袍的算计?他抓起朱笔,墨汁在"斩"字上洇开,像一滴凝固的血:"赵谦、张秉斩立决,王显革职下狱,李嵩...暂停首辅职权,听候勘问。"

大同卫哗变平息后,萧桓下旨重订《边军粮饷律》,规定"风宪司每月巡查粮库,玄夜卫监运,镇刑司不得干预"。谢渊在巡查大同卫时,见士兵们正分新米,周铁牛的弟弟捧着碗白粥,跪在兄长的坟前,泪水滴在雪地里,融成小小的水洼。

岳峰站在雁门关的城楼上,望着漠北的方向。沈炼走来,递给他份奏报:"陛下准了增兵两万,这次监军是风宪司的人,规矩都按永熙朝的来。"岳峰接过奏报,指尖抚过"以兵护民,以民养兵"的字句,突然对着南方叩首——那里,是无数忠魂没能回去的家国。

风雪掠过关隘,仿佛在说:有些债,终究要还;有些错,终究要改。

片尾

《大吴史?刑法志》载:"大同卫之变,始揭镇刑司之弊。帝悟'军无粮则乱,官无德则亡',遂罢李嵩,籍其家,得赃银二十万两、边粮五千石,悉发雁门充军饷;裁镇刑司缇骑七百,止存三百掌刑狱,不复预边事。复永熙朝风宪司监军旧制,定'三司会签军粮制',凡边饷调运,需兵部勘合、户部印信、风宪司监押,缺一不可。"

岳峰以三万兵复阳曲卫。时城郭已毁,白骨盈野,峰命将士敛遗骸五千,葬于城南,筑土为丘,立碑曰"忠魂不昧",亲书"生为大吴人,死为大吴鬼"于碑阴。是夜,雁门以北胡笳绝响,边民言"忠魂护境",莫不流涕。

谢渊后迁风宪司指挥使,奏请"边军历事簿",令各卫逐日登记粮饷支用、士卒伤病,季报中枢,岁终由风宪司覆核。又定"巡边制",每岁遣御史二人分巡九边,查问将吏贤否,遇克扣军粮者,许持御剑先斩后奏。终其任,边军无再哗变者,士马渐盛。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