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有功,被升为吏部尚书,负责整顿吏治,大吴朝局渐渐清明。
南郊的圜丘在秋阳下显得格外庄严,那曾空悬的位置,成了天德朝“忠良不被辜负”
的象征。
谢渊偶尔会来圜丘走走,看着坛上的神位,想起南郊祭天的缺席,心中明白:国之强大,不仅在于祭天的庄重,更在于君臣同心、忠良得伸——这,才是真正的“天佑大吴”
。
片尾
天德二年冬,谢渊主持修订《边军防务条例》,明确“边军粮饷由兵部、户部联合督办,玄夜卫监督”
,彻底杜绝了“克扣军粮”
的可能;周显则查清石崇旧党余孽,将三十余名涉案官员全部定罪,旧党势力被连根拔起。
萧桓下旨,将谢渊案的真相昭告天下,百姓皆知谢渊忠良,石崇奸佞,纷纷称赞“陛下英明”
;边军将士更是军心大振,多次击退瓦剌小股袭扰,大同卫、宣府卫边防固若金汤。
次年秋,萧桓再次于南郊行祭天大典,谢渊作为太保,全程参与助祭,坛下的列次整齐,再无空缺。
祭天结束后,萧桓握着谢渊的手道:“谢卿,去年今日,坛下空着,朕心中不安;今年今日,君臣同心,朕才真正觉得,大吴安稳了。”
谢渊躬身道:“此乃陛下圣明,臣只是尽了本分。”
这场“祭天缺席”
事件,终以忠良平反、奸佞伏法落幕,成为天德朝中兴的重要转折点。
它让萧桓明白,“祀天”
重在“顺民心”
,“治国”
重在“任忠良”
;也让百官与百姓明白,大吴的安稳,不在坛上的玉帛,而在那些像谢渊一样,为国家浴血、为百姓坚守的脊梁。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二年南郊祭天,谢渊之缺席与复归,实为大吴朝局‘拨乱反正’之关键。
渊蒙冤近一年,显旧党‘迁延罪案、权欲噬忠’之恶;周显半年追证,彰新政‘护忠守正、锲而不舍’之诚;萧桓祭天后平反,映帝权‘兼顾祀典与民心、终辨忠奸’之明。
祭天本为‘天人感应’,然无忠良辅国、公正处事,纵有玉帛太牢,亦难感天心;有此二者,虽暂缺助祭之位,亦能得民心、安天下。”
南郊的圜丘曾留空位,却终被忠良填满;谢渊的旧战衣曾凝霜,却终映平反暖阳。
这场事件告诉后世:国之祀典,重在“敬天保民”
,而非虚礼;君之明,重在“辨忠奸、纠错谬”
,而非权术;臣之忠,重在“守本心、抗奸佞”
,而非趋炎附势。
谢渊的缺席与回归,是天德朝留给后世最深的治道启示:脊梁不可缺席,正义不可迟到。
唯有让忠良有位、奸佞无存,方能“祭天则天心顺,治国则民心安”
,江山方能永固,盛世方能可期。
那处曾空缺的太保之位,此后再未空悬,它不仅是谢渊的朝位,更是大吴朝“忠良不被辜负”
的永恒象征,刻在南郊的圜丘上,也刻在大吴百姓的心中。
hai